【上篇】吴越争“霸凌”春秋史

汉人赵晔原著《吴越春秋》将《左传》的编年体、《国语》的国别体、《史记》的纪传体融为一炉,极翔实而系统地展现了春秋未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轨迹,记载了从太伯创吴到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孙武伐楚、伍子胥掘墓鞭尸、早包胥一人复楚,直至勾践卧薪尝胆、西施惑吴、范蠡隐遁等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精彩史实,其体例构思的缜密性、系统的完整性,更使它在故国史学、文学上熠熠生辉,是一部研习中国古代文化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
吴国、越国、楚国都在故国东南部,春秋时期这三个国家没少打仗,无非就是争霸或者争夺地盘,在我们听过的各个版本的春秋五霸里,吴国、越国、楚国都曾经产生过霸主,只是不在一个版本里面。
吴国在春秋时期曾经参与过争霸,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灭亡了,所以我们对吴国的了解也比战国七雄要少很多。吴王阖闾(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阖[hé]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吴王阖闾的王位其实是靠刺杀夺来的。《吴越春秋》里专门有他的“内传”。
阖闾其实也遭遇了即位的尴尬,阖闾的父亲诸樊有三个兄弟,分别是馀【yú】祭、馀昧、季札,兄弟四人是兄终弟及,也就是诸樊先做吴王,死了之后是馀祭,然后是馀昧。馀昧死后,本来轮到季札,但是季札屡次辞去吴王之位,就是不当这个吴王,于是馀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这让阖闾很不服气,他认为既然四叔不当吴王,那么应该轮到诸樊的长子也就是他自己来即位,所以他一直想夺回王位。
吴王僚趁楚平王去世之际攻打楚国,得胜归来,在庆功宴上,阖闾派专诸把刀藏在鱼肚子里,刺杀了吴王僚,阖闾就当上了吴王,然后重用伍子胥、伯嚭[pǐ]等人。吴国日渐强大,最终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yǐng]都,伍子胥报了杀父之仇,还把楚平王拖出来鞭尸,阖闾也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后来吴国又跟越国掐起来了,这次阖闾的运气不好,被勾践带人打成重伤不久就去世了,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再接下来就是夫差差点灭亡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的故事了。今天的故事就跟阖闾与他女儿有关。
中篇 剩鱼肉“作死”公主女

李煜在《浣溪沙》中写道:“红日已高三丈头,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他是怀念这些皇宫的奢侈用度,以安慰自己勉强度日。都说一代词君无愧是,奈何生在帝王家。然而皇宫深苑深如海,也有对这些富贵荣华毫不眷恋之人,比如胜玉公主。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有一个女儿叫胜玉公主(或作滕玉)公主。这位公主人如其名,性格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比“玉”还要“玉”:洁净、脆硬。胜玉公主十四五岁之时,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她却依然留在父母身边。
有一回,胜玉公主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饭,吴王在和家人商量出兵征讨楚国的事,正好这顿饭桌上有一条清蒸鱼,鱼是刚刚在河里钓回来的,很是新鲜。吴王先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也非常不错,就把碗里剩下的鱼肉夹给了女儿吃。结果,胜玉公主看到父亲夹给自己的鱼肉居然露出羞愤之色,她用手拍着桌子说:“你为什么把自己吃剩下的鱼肉给我吃?是不是要羞辱我,你实在是太过分了,我宁愿用死来对抗你的侮辱。”
看到女儿这样,吴王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她这是怎么了,因此也没有理会少女莫名其妙的坏脾气,以为她过一会儿就好了,可是让吴王没有想到的是,胜玉公主跑回房间,拿出一把短剑就自杀身亡了。
就因为父亲把吃剩的半条鱼给自己,胜玉公主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实在是有些荒唐,但这却的确真实发生过。这个故事记载在东汉时期的史书《吴越春秋》中,里面有对这个故事的详细描述。
胜玉公主死后,吴王十分心痛和自责,但是“人去楼空”,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吴王将胜玉安葬在阊门附近,当她的葬礼举行时,全城的百姓都出来观看。她的陪葬品也是无比珍奇丰盛,玉杯金樽、珠宝绸缎数不胜数,其中还有一把越国敬献的名剑盘郢。
可以说这个葬礼还是很奢华了,有人形容胜玉的墓地:“凿池积土,所凿之处,遂成太湖,今女坟湖是也。”意思就是说太湖是为了安葬胜玉公主才开凿的。当然,这是夸张说法,因为我们都知道太湖是自然形成的。
相传,给胜玉公主送葬的人多达上万。因为她的墓地建好之后,老百姓都跑去看热闹,在看热闹的过程中他们被引入墓室的墓道,结果突然就出现很多士兵把他们赶往墓室里,等到墓室里的人装得差不多的时候,墓室的石门便从上而下的关上了。最终,这上万的百姓便给胜玉公主殉了葬。
吴王就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丧女之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可以得到一些慰藉。但是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胜玉公主自杀的真正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细细想来,吴王夹给她的“半条鱼”很明显只是导火索,吴越的湖泊很多,而鱼也只是一般的家常菜,并非十分高级的食材。胜玉在临死前说过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把剩下的鱼给她吃,在她看来是一种侮辱。但问题是到底吴王怎么侮辱了她,才让她不惜要以死明志?
有人说,因为这公主的名字叫胜玉,谐音就是剩鱼,可能在胜玉公主看来,吴王将剩下的半条鱼给她是在嫌弃她而非心疼她。因为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但是却没有人来迎娶她,所以胜玉公主就觉得父亲以这种方式在侮辱她。因此她在一起之下失去了理智和思想,就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反抗。
其实在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到了年龄若不嫁人,难免会招来流言蜚语,即便高高在上如皇室公主,也难逃这种规则的捆绑。虽然古代也有不少女性能冲破牢笼,一生不嫁,在自己热爱的行业内发光发热。但幸运的永远是少部分,大多数女子依旧沉浮于世俗赋予给她们的枷锁,若不能嫁人生子,依旧要遵循男女大防,一辈子困在深宅内院到死。
不过,从常识惯例来看,书匠宁愿相信这王家公主是吃饱了撑的“自作死”的!
【下篇】 看热闹“不觉”陪了葬

活人殉葬,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很多人对活人殉葬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影视剧中,这种误解简直太严重了。
比较有名的“活人殉葬”镜头,来自于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片中,一个孩子从殉葬的墓穴中逃出,孔子收留了他,并且还和权臣来了一次激烈的交锋。权臣说,主公生前最喜欢这个小奴,一定要让小奴到阴间陪他!孔子说,主公生前也一定喜欢你,最应该殉葬的,就是你本人!
具体情节记不太清了,反正发哥那句“给个话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中,给人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那就是,有人竟然有机会从墓穴中逃出!事实上,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我不能说根本不能发生,毕竟,古代王爷殉葬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出几个例外是肯定的。
所谓活人殉葬,也叫生殉,其实是把奴隶和女子在墓穴口砍死扔进墓穴。这是大部分情况的鬼操作。因为,人如果不死,是很难埋在墓穴里面的。当然,也许有把人活埋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把人捆得结结实实,然后丢进墓穴。这些人被丢进墓穴时,已经非死即伤,更不可能解开捆绑自己逃跑。
像影视剧中那种把人骗进墓穴,然后忽然之间关上大门,在历史真实中或许并不存在。现实性考量的话,人类不可能莫名其妙被骗到墓穴里面,即便是帝王陵寝也不可能。我参观过明十三陵,最典型的定陵,在外面看非常雄伟壮观,可是一旦进入墓穴就会发现,墓室和甬道非常逼仄狭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人在里面长期生活,更不可能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让人进入墓穴坐以待毙。
当然,对于那些执行殉葬的人,也不可能留活人在墓穴中。如果活人在墓穴中,而墓穴又比较大,就有可能与外界有空气和水的流通,那这个人活着的可能性会很大。人一旦在墓穴中活了下来,那破坏性是非常大的。人会不会把棺椁烧了取暖,会不会做一些对死者不敬的事情?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所谓活人殉葬,不可能让人在墓穴里活着,通常都是,先杀后殉。比如历史记载中,都表现了这种情形。
商代是最流行殉葬的朝代。活人殉葬,殷商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考古工作者从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为年青女子。商代的殉葬不仅规模庞大,手段也非常残暴。最常用的方式是,“伐”祭和焚人的“燎”祭。也就是把殉葬者砍头丢进墓穴或者活活烧死后丢进墓穴。除此之外,还有剁碎、血祭、活埋等等。
话扯远了,我们回来看看吴王阖闾是怎么用诱骗方式让人为自己爱女殉葬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自杀,自尊吴王阖闾因女儿的死“悲痛欲绝”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变态神经病地步,说到天边无论是谁都是狠容易想象得到的!胜玉公主去世后,他为女儿准备了丰厚的殉葬品,当很多人到墓地参观时,阖闾命令军队把看热闹的人赶进墓穴,然后堵住墓门。《吴越春秋》记载,“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
如果用白话文把这一句简单的文言文活灵活现翻译一下就是:滕玉出殡那天,阖闾派人组成白鹤队到国都的每条街道上去舞动白鹤,白鹤翩翩起舞十分壮观,白鹤一边舞动一边向滕玉的墓地方向走去,就有很多人充分发挥了爱看热闹的精神,很快就人山人海,最后白鹤走进了滕玉的陵园里面,这些人刚进墓室,墓室的门就关闭了,所有送葬的和看热闹的人全都死在了墓室里面,成为了滕玉的殉葬品。
据史书《吴越春秋》记载,看热闹的百姓被引入了通往墓室的唯一通道,大量的士兵紧跟其后,慌忙之中很多百姓被踩踏而死或掉进湖中淹死,剩下的几乎全部被士兵砍杀,仅有几个人在混乱中幸运逃脱,这次殉葬的总共有上万人之多。在那之后的几天,城中几乎家家都有死伤,满街都是出殡的队伍,全城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哀声痛哭。阖闾女儿大约是最惨的死者了,父亲找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殉葬,这些殉葬者无疑会把所有的怒火发泄在已死的阖闾女儿身上。在逃出无望的情况下,这些人会在墓穴中做出怎样的破坏?想想都不寒而栗。
况且《吴越春秋》这本书,在四库全书中分在文学类中,与《世说新语》情况相当,并不是严肃史学著作。这么看,阖闾这种诱骗殉葬的方式,很能赚眼球,但未必是真的。当然,“把活人关进墓室”这种操作,或许不存在,或许很少见,但依然无法否认,殉葬制度是国史上最残忍的制度,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被人所不齿。
秦汉以后,人殉逐渐被废除,但是也偶有发生。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崛起的辽宋夏金元时期,人殉又开始死灰复燃。尤其是明清两朝,朱元璋、朱棣、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活人殉葬。那些用活人殉葬,因为自己死亡就要别人陪着一起死的帝王将相,不仅不会死后享福,反而会遗臭万年!

(本文非原创,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