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九八四》
2021-08-31 05:46:25
  • 0
  • 0
  • 3

(2017-02-18)

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1936年于新婚妻子一起投入到保卫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正义战斗中,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却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又开始考虑怎么“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从1945年二战结束时候开始、主要于1948年写作完成并于1949年出版了一部名字叫《1984》(Nineteen Eighty-Four)的政治小说,后来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主演,并1984年10月10日在英国上映了一部电影,这一连串由“西方文艺工作者”的穿越型合作博弈,使得“1984”成为一个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年号。

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至今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年1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全书共16章,第1章 打倒老大哥;第2章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第3章 无产者不是人;第4章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第5章 孤生;第6章 我爱你;第7章 黄金乡;第8章 独自去偷欢;第9章 他们终于来了;第10章 仇恨周;第11章 我们是死者;第12章 在友爱部里;第13章 101号房;第14章 改造温斯顿;第15章 权力即上帝;第16章 热爱老大哥。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1984年的世界格局)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在大洋国真理部记录司工作。他的工作,是按照D的需要,改写每天的历史,经手的伪造历史越多,温斯顿对老大哥的忠诚度就越来越低,他的思想无法像其他人那样被引导,童年开始不断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对自由的渴望或许也转化为了仇恨,但不是对虚构的敌人,而是对制造谎言的人。最终,这种感情冲破了恐惧,温斯顿不再压抑自己,开始悄悄做出一些违反禁令的事,包括与另一名外围党员裘丽娅相爱。他们开始了无休止的私会,进行着肉体和思想上的交流,谈论着对老大哥的质疑。

温斯顿的反抗具有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色彩,他的名字让人想到二战期间领导英国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首相丘吉尔。温斯顿坚信客观真实的存在,他厌恶自己在真理部从事的篡改历史事件报道的工作。他反思自己真实的现实生存状况,感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都出现了障碍。在一个众人皆醉的环境中,温斯顿以写日记的方式与自我进行对话和辩论、确认自己的世界观。日记还是温斯顿通过重温、反省过去进行自我治疗的方式。他在造访了一位老年妓女后,试图通过日记舒缓自己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因为“他终于把他写下来了”。同时,日记也成为他试图反抗极权统治的理论试验场,他第一次在日记中写下了小说中重复出现多次的主旨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可以说遇见裘莉亚之前,日记就是他的整个精神世界。

裘莉亚(Julia):温斯顿的情人,出于爱的本能对D的说教产生怀疑。裘莉亚不仅是“非知识分子”,而且身上具有无产者的一些特质:只关心个人,语言粗俗,大胆追求自然性爱。她是“奥威尔刻画得最丰满、最有吸引力的女性主角之一”。在温斯顿看来,她年轻、美丽、性感,满嘴粗话也显得自然而健康,富有曲线的身体充满了生命力。裘莉亚引导着温斯顿的反抗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带领温斯顿重新发现和回归对生命和自然的审美感受力。她选择的林中幽会地点正是温斯顿梦中的自然理想国—“黄金乡”。她领着他在林中聆听一只画眉在歌唱。鸟儿的鸣叫既没有原因,也没有对象,一向理性的温斯顿感到疑惑。“可是画眉鸣叫不止,逐渐把他的一些猜测和怀疑驱除得一干二净。这好像醍醐灌顶……他停止了思想,只有感觉在起作用。”在裘莉亚的引导和鸟鸣的启发下,温斯顿对现实的感知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具备了“脑”,更具备了“心”。

老大哥(Big Brother):大洋国的名义领袖,但书中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出现这个人物,他的存在始终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和人们膜拜的对象。“老大哥”是大洋国的领袖,在小说的描写中他从未出现过,但是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与这位“老大哥”息息相关。他用所谓的理论控制着大洋国民众的思想,使大洋国的每一个人都彻彻底底地臣服于他。

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是大洋国真理部的官员,是“老大哥”的部下,专门负责篡改历史。主人公温斯顿逐渐对“老大哥”的统治产生怀疑,并且参加了反对“老大哥”的秘密组织,但是温斯顿经过友爱部的清洗,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疯狂的摧残,最终不得不臣服于“老大哥”,并且成为了“老大哥”的忠实信徒。

小说的语言特色就是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当中的。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利用语言的滑稽和夸张,深刻地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让读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明白了极Q主义的恐怖。在刻画“老大哥”这一形象时,作者利用语言的力量细致地刻画了个人独C造成的社会悲剧。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主人公温斯顿被改造成为“老大哥”的信徒,不但没有怨恨,而且心中更加热爱这位大洋国的领袖。

这一结局实际上就是讽刺在极C主义盛行的国家,个人是没有自由的,只能忠实地服从于国JL袖。温斯顿在真理部主要负责篡改历史和消除与旧历史有关的证据,作者奥威尔就是想通过温斯顿的这种行径来表现“老大哥”的个人独裁统治和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老大哥”及其部下通过这种篡改历史的方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忘记历史,在思想中只存在“老大哥”这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异己分子和企图保留历史的人是非常残忍的。小说的作者就是想运用反讽的语言风格来尽可能地刻画出“老大哥”的形象,通过这个象征着极权主义的人物来揭示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

其他人物:勃良(O'Brien):核心党员,思想警察,参与对温斯顿的拷打;

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Emmanuel Goldstein):传说中革命的敌人,早年大洋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背叛革命成为革命的敌人,他是大洋国“两分钟仇恨”中的仇恨对象;

阿朗逊、琼斯和鲁瑟福(Aaronson, Jones, Rutherford):被杀的前D领导,在处决后被作为叛徒写入历史,遗臭万年;

安普尔福思( Ampleforth ):温斯顿的同僚,擅长修改诗歌韵文;

却林顿先生(Mr. Charrington):表面上是一间贫民区店铺的东主,实际上是思想警察的成员;

凯瑟琳( Katharine ) :温斯顿的妻子,D的追随者,本书完结时并未提及她是否在世,因书中提及她和温斯顿已于数年前分开;

马丁( Martin ):奥勃良的仆人;

派逊斯(Parsons):温斯顿的邻居,因梦呓中出现反党言论而被自己的子女告发;

赛麦(Syme):温斯顿聪明的伙伴,是新话词典的编辑者,后来因他思想太清晰、知道得太多,且露骨地看出党编写新话词典的目的,被人间蒸发掉了。

奥威尔的小说写于1948年,1956年时有人将小说搬上银幕,很不理想,因为对原著作了很大改动。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的年轻律师马文罗森布拉姆说服作者的遗孀,取得拍摄权。小说要抢时间,赶在1984年上映。经过导演和制作人员的努力,影片于1984年10月在伦敦上映。这部出色的影片很好地展现了奥威尔笔下阴冷的战后世界和现实中1984年的世界的区别。

主要影评:“电影中的1984年就像经过了时间扭曲一般,看起来如同由老旧电子管和破旧家具构建而成的一种不同的现实世界。这部电影中的道具都可以从垃圾场买到,但视觉效果却十分离奇。”(罗杰埃伯特);“影片的酷,有一半来自于乔治奥威和他的小说原著,另一半来自编导对小说严肃的改编,约翰赫特是影片中最巨大的英国元素。”(时光网评);“影片中多处镜头坚决贯彻了原著的精髓:老大哥在看着你。”(凤凰网评);“影片的主要缺点是氛围过于痛苦和压抑,节奏也过于缓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