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美妞在大陆
2022-05-08 17:58:36
  • 0
  • 1
  • 6

教学相长,看似老师教学生,其实高徒出名师。父子母女也一样,就像电影中女主人公美妞以第一人称自述的那句台词所说,“自以为我是妈咪的孩子,其实是她需要我照看。”

这部美片 《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2003;直译名应该是“无家可归者上哈佛:莉丝·默里的故事”),在孤陋寡闻书匠我这里,先是在自己为少数几个高徒特建的“京师人本修学园”微信群看到介绍,后转到春季学期为MBA学员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群开课分享,最后又在批阅高徒反馈作业时被高徒大作激发,由此“阴差阳错环环相扣、鬼使神差步步紧逼”引导下,才在昨晚半夜三更醒来突然感到“脑洞大开”,急吼吼在网上搜索睁大眼睛细细品味全程观看完了的。

原来,这部大洋彼岸的励志美片早在19年前就上映了,目前在内联网上有开放的在线观看播放链接,书匠随手点开的链接地址是:https://www.tuoluoys.com/luop/12019-1-1.html 。百度网盘资源显示的信息是——导演: 彼得·勒文;编剧: Ronni Kern ;主演: 索拉·伯奇、Makyla Smith、凯莉·林奇、艾利奥特·佩吉、迈克尔·莱利;类型: 剧情、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葡萄牙语、巴西手语;上映日期: 2003-04-07(美国) ;片长: 104分钟;又译名: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

据说,“这部没有在美国影院上映的电影,在国内豆瓣电影评分一度飙升8.2分,视频转发高达10万人次,甚至成为部分学校老师极力推荐给学生的电影。”作为此大陆隔岸观影芸芸众生一分子,书匠我在这里观看它,其情形恰巧相反,是因为学生有关评论反馈在“倒逼的极力推荐”下,才认真观看学习了一下。

进一步百度搜索发现,这部励志片是根据[美] 莉丝·默里 (Liz Murray)亲笔传记《破晓:关于宽容、生存和我的历程的——从流浪女到哈佛女》(Breaking Night: A Memoir of Forgiveness,Survival, and My Journey from Homeless to Harvard)真实故事改编的,此在大洋彼岸北美大陆乃至欧陆持续引起轰动效应的畅销书2011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中译本《风雨哈佛路: 一个最贫穷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该书的推介宣传语是:

“献给所有身处困境的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不平凡;★ 《纽约时报》2010年度超级畅销书;★ 同名电影《风雨哈佛路》获得第55届艾美奖3项提名;★ 同名电影引发万千豆瓣网友强烈共鸣:● 她爬出了深渊,沐浴到阳光;● 你的生活比她更糟吗?你的努力与她相差多远呢?看到莉丝的故事,扪心自问:你尽力了吗?● 这是让人震撼的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莉丝一样无路可退过,所以,我们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挫折和逆境不是用来看轻的,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感动全美的“奇迹女孩”,她出生于贫民窟,却拥有世界上最阳光的笑容;★ 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特为其颁发“无所畏惧奖”,感动推荐!”

关于传记作者,中译本是这么简介的:“莉丝·默里(Liz Murray) ,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15岁莉丝便无家可归。 她在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日子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及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特别颁发的“无所畏惧奖”,更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搬上荧幕,该片获得第55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三项提名。 如今,莉丝在全球各地发表演说,以激励人们跨越困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赋予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经典的“美国梦”,是古今数百年来短暂”美国史”上经常发生的、在大洋彼岸北美大陆”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司空见惯但又历久弥新的一连串系列个人奋斗励志悲喜剧中的“最新一幕”;但却“意外惊喜”,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二十年”新常态”情势下,难得引起大洋此岸大陆国人的“精神共鸣”、“情绪激荡”,并被不少国人先入为主拿来”为我所用”,不假思索地把它当作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故事”来解读,一厢情愿地当作一个经典”中国梦”来做,尤其是不明就里地当作一个当代“头悬梁锥刺股”现实历史励志记录片来围观。

首先,此片能够在新世纪此岸大陆内联网线上如此开放宽松地被国内群众吃瓜搜看,一个不言自明或心照不宣的缘由隐情或许就是,它赤裸裸揭露了美国社会“乌七八糟”的阴暗面:一个八零后美妞、典型的”问题少女”,1980年9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街头一个“看似有屋檐其实没家感”的贫民窟里,爷爷有暴力倾向,父亲是街头小混混,母亲是个瘾君子,这两个毒瘾父母生养了两个相差三岁的女儿,靠卖“止痛药”并接受救济勉强度日,平日里不是人过的日子,其新旧常态就是,在父母“飘飘欲仙”中女儿”饥寒交迫”——饥饿难耐时,姐妹俩只好用牙膏来当晚餐,别无选择无情“享受”着牙膏入肚那种冰凉刺骨的感觉;而母亲则索性上酒吧,与各种老男人厮混讨个一两美元,甚或干脆在自家卫生间里卖淫;连祖母过年寄来一张贺卡加了一张五美元节日礼物,也被有爱而毒瘾发疯的母亲偷走去买毒品;因为没有机会洗澡,这可怜的美妞头上长满了虱子,在学校听写测试课上虱子掉在了试卷上,引来全教室同学哄堂大笑,只好选择逃学来躲避校园暴凌屈辱;在逃学无家可归的日子里,她只好睡在地铁上,从城市一边终点站“坐”到另一个终点站……而这“人间地狱”悲惨故事居然发生在据说已经后现代化的美国最现代化大都市纽约!可见美国已经衰落到何种田地,而相比之下我们大洋此岸大陆的“岁月静好”又是多么幸福惬意快乐啊!

其次,《风雨哈佛路》,无论是中译本传记原著还是中文字幕电影,之所以触动此大陆百姓民众神经引发一波波群情激昂轰动效应,显然与奥里森·马登《哈佛励志书》、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等成功学神话故事一样样,似乎全都是出自一个心魔“突破口”或“爆发点”:你看美国佬也是一样,“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贫民窟小女孩“头悬梁、锥刺股”发奋图强,利用两年时间学完高中课程,终于以全优的成绩成功“考上”常青藤名牌大学哈佛,姐姐也完成了大学学业,最后姐妹俩都“成功”找到了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如此“千军万马过过独木桥孜孜以求上大学成功路”地励志故事,如同”学习雷锋好榜样”般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永不放弃、自强不息”的代名词!

其三,曾几何时,大洋彼岸北美大陆,与大洋此岸东亚大陆,相互”隔雾看花”也好,彼此“隔岸观火”也罢,乃至四年一度的“隔岸观选”,都属于由来已久或暧昧朦胧或电闪雷鸣的“跨文化”交际(交集)关系,个中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你是我非爱恨交加的情绪宣泄,一直都在诸如《北京人在纽约》、《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一系列跨域演义国色天香故事的大陆影视作品中,来来回回反复展示,如吹肥皂泡般一串串一集集连续播放;而这部新世纪初潮的《风雨哈佛路》励志片在此大陆之受热捧,不过是旧世纪一直“波涛汹涌”的中美跨文化互动交流一个小小涟漪或浪花而已,其主题主线无外乎——要讲好”中国故事”自然离不开这么讲坏“美国故事”,在做好“中国梦”时魂牵梦绕着这样或那样的”美国梦”,人性里故有特性、特性里脱不开人性,感情泛滥精神分裂心理失常美梦颠倒,自然也是常有的事儿!

当然,除了以上各种“魂飞魄散”的莫名隐情而外,跨越大洋两岸抽离北美东亚大陆两地“具体风情”后剩下来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包括普照“人性”的光辉、涵盖“人生”的意义、折射“人间”的冷暖,以及“社会分层不开避免,消融极差乃社会必须”,“家庭出身找谁做父母我们无法选择,但如何活着了此人生我们可以自己说了算”,“家族毒瘾浑浑噩噩如陷沼泽不能自拔,家国解毒必须博爱友善传承真美良性循环”,“中小学之重并非科举备考集中营而是公民责任察言观色学习演练模仿秀场,大学之大并非一刀切象牙塔高大上而在于百花齐放大千世界之大,哈佛之美并非燕园清华唯美而在于民间私立常青藤给予后生希望之美,社会和谐之善并非没有黑暗负面而是给任何草根后生求生图存出路机会”……诸如此类“高山流水遇知音”、“百花齐放有共鸣”的真情实感,在这部持续近二十年的热播剧畅销书里,不能说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不仅有,肯定还不少,只不过此岸大陆人们心照不宣不便言说罢了。

本来为了给高徒写作文模仿秀,书匠是打算直截了当就此话题好好诉说一番的,可是话到嘴边留半句,考虑到这是在博客中国上写剧评做文章,也只能这么潦潦草草虎头蛇尾不成体统地收笔了,懂得的自会懂得,不懂的说也白说,个中滋味读者诸君自己去品吧!

附:《风雨哈佛路》中译本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学院大道 我只有一张母亲的小相片,这张相片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折痕。在相片里,她微微地弯着腰坐着,胳膊放在膝盖上并支撑她的后背。

第二章 困惑之中 每当放学铃声响起,我都会第一个冲出教室,走在同学中间让我感到非常紧张。我穿着破烂的衣服,和他们格格不入,从他们看我的眼神我就知道。

第三章 海啸天气 电视上那些艾滋病人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脑海里。我记得有人说过,凡是得了艾滋病的人最终都会死掉。母亲会很快死去吗?我吓得发抖……

第四章 家庭解散 每次父母亲出去,我都不想和他们在一起,也从来不向他们解释原因。我经常偷偷出去,在福特汉姆大道漫无目的地走着,有时一个人在外面待到天亮。

第五章 无路可退 我现在可以想见父亲睡在收容院的一张小床上,身边的那些老人们一个个拖着残躯,胡须稀稀拉拉,他也在其中吗?为什么父亲出了事却不告诉我?

第六章 男孩子们 如果有人曾告诉过我们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许事情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七章 流浪生活 无论我们多累,或者别人对我们的处境有多大偏见,每天我只是想熬过夜晚,直到太阳升起,这时一切可以重新开始,重新再来。

第八章 汽车旅馆 我们住进一家汽车旅馆,我们在那儿冲了这辈子最好的淋浴。我打开热水,调热,让它熨帖我的皮肤,皮肤泛起明亮的粉红色。

第九章 怀念珍珠 妈妈,我们的关系让我想起了珍珠是怎么长成的。人们只是看到珍珠是美丽的珍宝,但是从来没人意识到它们其实生于痛苦——它们成长的环境很艰苦,但被牡蛎紧紧地包裹着,是牡蛎让珍珠保全了自己。

第十章 选择希望 生活总是这样:一会儿所有东西都有意义,下一刻一切又都变了。人会生病,家人会离开,你的朋友会关闭曾对你敞开的那扇门。我坐在那里,经历过的那些快速的变化折磨着我,心里却没有悲伤。不知从哪里,也不知为什么,一种异样的感情偷偷地占据了悲伤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变得很糟糕,那么,它就可以变得更好。

第十一章 打工生涯 我成功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不仅常挨饿,而且又没有暑假,我需要在冬天来临前储存粮食,省吃俭用,不管怎样,以备长久之需。我的确需要这样。我的目的就是要节约每一美元,等到入校学习不得外出工作时,我也能够度过那漫长的日子。第一次,我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走出贫民窟——那个我出生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底线。

第十二章 抓住机遇 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时刻准备着告诉你事情应是怎样的,什么事情是现实可行的,但同时我也体会到其实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亲自去尝试了。

后记 不管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商务人员,不管是医生还是老师,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