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系著名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早年曾受罗素影响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后来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两种哲学流派都属于实证主义哲学的不同分支,核心思想就是认识不能超越于经验之外。逻辑经验主义坚持经验证实原则,认为i语言、语词、语句的意义由其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而真理就是命题和经验事实的一致,检验真理须基于经验证实;日常语言哲学主张日常语言分析原则,认为i语言、语词、语句未有独立的概念本质,其意义由人们日常习惯中所约定的语言规则所设定。
他的哲学聚焦关注语言的力量,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其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认为要创造一套严格的哲学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语言)“游戏”中理解游戏(语言)的意义。
关于日常语言哲学的核心思想,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为此,维特根斯坦曾经在课堂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学生们把“失业”这个词全部换成“重新就业准备期”,结果在接下来两周关于非常严重的“失业”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们开始逐渐习惯并不再提到经济压力、家庭困境和市场萧条等问题。甚至有学生还在报告中写道:“重新就业准备期是一种重新规划人生的好机会。”
两周后维特根斯坦在黑板上写下:“失业=重新就业准备期”。然后他转身问道:“你们觉得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学生们沉默不语,他继续说道:“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更是我们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方式。当语言被柔化,它不会只是让表达更舒适,而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感知和态度。失业本该带来危机感和反思,但‘重新就业准备期’却削弱了应有的警觉,甚至令问题看似无关紧要。语言的柔化并未改变事实,却改变了我们面对和改变事实的能力。”
最后他语气低沉地说:“语言是思想的根基,它的边界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一旦语言被篡改,我们不仅看不清事实,还会失去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麻木从语言的柔化开始而行动的缺失是这种麻木的最终结果。语言或者数据的篡改不会直接改变现实,却会重塑你对现实的反应。如果不能直面真相,我们的思想将陷入迷雾,愤怒和警觉将被逐渐虚弱,而这正是最危险的!”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其实已经不再强调科学和逻辑了,他相信通过日常分析,特别是语言的分析来纠正我们的思考。但是在放弃胡言乱语和胡思乱想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呢?据说只不过得到非常平凡的、然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即所谓“生活形式”。他晚年的思想朴素而有力,但人们总是不仅仅需要朴实的理解,有的时候也需要荒谬的想象,其实意思就在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这种带给生活一些刺激与激动的元素人们是不可能放弃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彻底解决思想问题,而语言哲学创造性工作确也带给人们许多灵感。

(部分内容郭士英的微博-2025/01/21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