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通史75】动用大批人力的「劦田」
2025-05-01 21:04:11
  • 0
  • 0
  • 0

再举一个例子。从甲骨文和古文献学资料中,我们看到「劦田」的名称,那应该是动用大批人力的集体农耕制度。在考古挖掘上,安阳出土了一个工具坑,坑里挖出一共四百四十把石制镰刀。几乎每一把镰刀上面都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显然这不是一个镰刀工厂的遗址。

这显然也不是石镰废弃坑,因为在坑中和大批石镰一起出土的,还有青铜器、玉器等贵重物品。将所有条件考虑进去,这应该是商代集体农作最清楚的证据。这里有一个贵族,他是「王大令众人劦田」的劦田领导者,他控有劦田的农具,发给众人去耕作。

「王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是卜辞出现的句子。(◎可参考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卷二第二十八页第五片。此书于一九三三年出版,共六卷,收录甲骨二零一六片。罗振玉另编有《殷墟书契 (前编) 》、《殷墟书契菁华》和《殷墟书契后编》)

「王」是商王,那么「众人」是谁呢?这有不同的主张。早期大陆学者一贯认定「众人」就是奴隶,但依照现在的理解,似乎可以有更细腻的分辨,我们后面再来仔细讨论。这里先假定「众人」就是商代的一般人民,由贵族管理、领导他们合作劦田。

从古文献得知,周代农作主要的方式是「三田制」,就是三块土地轮种。在农业初起时,人们依凭经验发现,在一块田地上持续种植同样的作物,其产量会递减。因此必须停止种植,让土地休息。后来累积了更多经验,才发现可以用轮流种植不同作物的方式,使得土地不用休耕。今年种麦子,明年种豆子,后年种蔬菜,种完蔬菜又可以种麦子。

这样三块田为一组,就能维持稳定的产出。

周代的「三田」仍停留在「种一休二」的较原始状态。一块土地长了一年麦子就休耕两年,每三年才种一年,因此需要三块土地来轮流,才能确保所需的农业收成。这样的耕种方式较为粗犷原始,而且需要较多的土地可供利用。

我们可以由「三田制」回推「劦田」的做法。一块土地休耕了两年之后,要重回农业生产,得费一番整理工夫,所以要找「众人」一起砍割两年来长起的杂草。两年时间,有的不只是草,可以生成杂树了。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四百多把镰刀放在一起的原因。这些镰刀不是用来收成的,而是拿来提供给「众人」,让他们协助进行「田」,让土地变成可耕种的田的工作,这叫做「劦田」。

劦田不能光靠拿着镰刀的人力,或许还用上了火,将砍下来的杂草杂树烧掉,让灰沉淀进土里成为养料。这些工作都不是以个别农家为单位进行的,在商代已经有高度组织化的做法。他们已经习惯并娴熟于运用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这样的集体动员形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