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该得多少分?
2023-11-01 22:09:06
  • 0
  • 1
  • 12

在“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学生命根”的文化大背景下,即便是已经成人且工作多年现又回到大学堂上的MBA学员,对他们这些不少都当了“孩子他爸她妈”有些还是同行老师的“研究生”而言,基于“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早已权威钦定预设了的成绩考评标准,在此一系列情形约束下某个学员如亮亮应该得多少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是极其“要命”般重要的。

话说亮亮同学,胖嘟嘟脑门贼亮,打眼看上去,似乎具备了一般人对“理工男”的刻板印象,以及所有闪闪发光的光辉形象:智商很高、聪明绝顶,踏踏实实、勤奋好学,而且特别注重“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当着同学老师的面,他显得非常“低调”,甚至多少有些“沉默寡言”,但在微信课群发言时,却立马像变了个人似的,机智幽默、文采飞扬,不仅相对于大多数长期习惯了潜水从不冒泡的“吃瓜群众”异常“踊跃”、难得“活跃”,而且超乎寻常地“勇敢”——他不怕将自己置身于大多数“默不作声”却“虎视眈眈”围观的瓜众眼皮底下,让同学与老师“评头论足”以便“现身说法”,诚恳地请求师生们“不吝指教”以便帮助自己“走出迷局”多多“开导”尽快“开悟”……如此这般,就像一条鲶鱼激活了沙丁鱼群,使得HR-1班微信课群异常活跃,学习气氛浓郁暖心可人,每日聊天信息有时候“火爆”得不得了,瞬间不看就是近百条。

这情形,把除了教书就不知道自己怎么活下去了、现在有大把时间和精力给学员提供24小时贴身服务的任课老师李某人,也激发得兴奋不已,在心里乐开了花——除了四天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外,还用课余时间在微信课群,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地投入与同学们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的日常互动讨论之中;可惜这老头有个要命的大毛病,就是“脾气火爆”,来了情绪就不讲“教学方式方法”,往往直愣愣“劈头盖脸”去“谆谆教导”人——这是他终生从业“软肋”,也是深入骨髓病入膏肓死也不能改悔的“职业癌病”。

在看到课群聊天中,亮亮等几个爱发言的同学,对课前就分享了的《教学指导书》之“指导”置若罔闻,对课上“思想方法”的引导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往往丢开课程主题主线,你一言我一语,东一榔头西一棒,就如同日常邻里大妈“东拉西扯”似的,一直“原地踏步”没有“边际提高”,他就一通暴风骤雨般的“发飙”——

“课程五大精要内容”这么多要说的话题,我们上课前就提醒了,一直到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怎么聊来聊去一直都“不着边际”呢?而且课堂上,一再强调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先把自己放到一边,不管对错先“听话听音”把对方的话及意思“听见、听见、听见”(重要的说三遍),为什么一直就是一根筋“不听、不见、听不见”呢?!?!?!

一连串感叹号加问号,把亮亮们“骂得狗血喷头”的,以至于他不敢在课群里再轻易开口“说话”了……这时候,几位同学在一旁也有些“看不过眼”了,纷纷出面“说情”。过后,这位老朽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于是赶紧“打圆场”解释说——

“仅就课群积极发言来说,亮亮平时成绩应该给最高分!”
如果没有亮亮这条鲶鱼,估计这个课群也与OB课群一样成了个“死群”!为师以上“发飙”不是打压同学们发言“冒泡”,而是想用激烈的言辞刺激大家尽可能利用课群这个难得的学习平台围绕课程主题主线进行“有效交流”,凸现并提高“边际学习效果”!
但是什么叫“有效交流”?你必须容许大家伙“出错”、“试错”,得有比较宽松和谐的“说话空间”才成啊!对此同样应该“听话听音”,其主要意思就是随便聊天是可以的,但你得在“方向”上有“边际提高”,你得听“方向性指引”,否则(课程都进行)都三周了课群交流(包括课堂互动)却依然如故还在原地踏步重复自我,这就让为师有点“沮丧”而不得不“急眼”了!还是那句话“老师尽心,学生进取,结果随缘”!
“就边际学习效果反馈而言,亮亮平时成绩不得零分也是最低分!”

这话头一出口,立刻刺激了同学们早已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分数情结”,有同学立刻提醒说:“老师,我觉得怎么也应该比从不冒泡的多点儿吧?”这老头随即答道“是。两厢抵消,应该是。这不是问题。”于是乎“好为人师”的职业老毛病又犯了,跟着布置作业提议同学们——

细细琢磨,这一言来一语去的“简单对话”,就折射出万变不离其宗的“逻辑思维”!其”跷跷板”究竟“翘”在哪里呢?说说看?可以就此CASE写篇小短文《亮亮该得多少分?》条分缕析之!

看后,有个与亮亮同样“快人快语好学”的班外混群王同学,直截了当地给亮亮打出“100”分。那位给老师提醒的同学也赶快解释说:“老师是随时随地都能考人啊,我的逻辑是只要冒泡了就说明思考了,哪怕跟老师主线不一致,而且亮亮同学还是很有深度的,不冒泡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他没思考,但也没证据证明思考了,而且即便思考了,不分享也不该给分儿。”还有同学调侃说:“亮亮聪明脑瓜在的,为什么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呢?!很有理由怀疑:他就是故意让别人多发言……老师,你给最低分吧,以后写进CASE里。”那个班外混群王同学也附和说“亮亮的思考就不是思考吗?……”

为了防止同学们“重滔覆辙”,这个“好为人师”的老朽李某人又提示同学们:

跳出对话局中的“我”(视觉、观点及逻辑),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案例研究者”去条分缕析局中人局中事儿,去写这篇“案例研究”小文!——听见提示了吗?听懂提示了吗?
注意聚焦案例情景关键问题,不要受王同学干扰搅和!或者,你们能在王同学随便干扰搅和下还不受他的影响能够抓纲题目抓住要领进行条分缕析,这就是要修学的方向和本事!
先屏住气,写个百字小文,分三五个自然段,按照小学生作文规范有头有尾完成它,勇敢地分享到课群让大家相互看看,随后我再把我自己的文字分享给大家对照着看看?到底这“猫腻”在哪里?拜托大家了!

凭借四十多年大学堂教学经验,书匠可以先入为主拍脑袋判断,看到“亮亮该得多少分?”这个题目,同学们本能地、条件反射性地、百分之百会将兴奋点聚焦在,就事论事直截了当回答“得分”上——究竟应该给亮亮打多少分你?为什么给他打这么多(少)分啊?到底给他什么样的分才算“公平合理”呀?……为了迎合他(她)们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固化了的心智模式,我们不妨就先从最下面这个“直截了当就事论事”的层次说起。

毫无疑问,对于亮亮“平时成绩”,任课教师李某人应该是胸有成竹心知肚明的,这从他看似调侃其实不无认真的两句话里,就可以“听话听音”看得一清二楚:(1)“仅就课群积极发言来说,亮亮平时成绩应该给最高分!”(2)“就边际学习效果反馈而言,亮亮平时成绩不得零分也是最低分!”当有同学提醒说:“老师,我觉得怎么也应该比从不冒泡的多点儿吧?”他随即答道“是。两厢抵消,应该是。这不是问题。”

但是在此语境中,同学的关注点、兴奋点在“得分多点儿还是少点?”而教书匠虽然也提到“最高分”、“最低分”或“零分”,但他的关切点、侧重点并不在现场给亮亮究竟“具体打多少分?”上,而是表达了“亮亮课群踊跃勇敢发言的难能可贵”以及“一直沉浸在存量旋涡中不能自拔没有边际学习效果的局限及遗憾”;前者有他或她们“分分、学生命根”的惯性心智模式在作祟,但后者未必有“考考、老师法宝”的考量,甚至一再提醒MBA学员要从此间走出来,作为一个“商业项目”花了钱“回炉”的参与者,居然还在患得患失为了“77分”跟老师打架,有意思吗?傻不傻啊?!

可惜学生并不“领情”,一根筋地认为老师手握“分数”生杀大权,如果“不听老师话”,“不与老师保持一致”,或“不在老师面前表现得乖乖的巧巧的好好的”,老师就会用手中的“权力”随便拿捏自己,一不高兴就给他(她)打低分,以“考试分数”、“平时成绩”压制压迫他(她)们,而且在课前课后课中,平日里言谈举止都自觉不自己地多多少少有“讨好”甚至拍老师“马屁”的嫌疑或倾向,以至于听不见、听不懂老师在此处所说“这不是问题”究竟是啥意思?

那么此CASE折射出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对此,其实那位老师在课前,特别为学员编写了《教学指导书》,其开篇就写道——

基于数十年成人教学经验,为师专门针对MBA学员编写了一则《“十不要”劝学歌》,希望上本课的学员能够时时刻刻谨记心间,“咬牙切齿发狠心”做到如下“十不要”:
开放心智,一不要做睁眼瞎、长耳聋;
学会认知,二不要将“知道”当“智识”;
就事论理,三不要犯经验主义,将“经验”当“主义”;
上下贯通,四不要“不知高低”、上上不去而下下不来;
问题导向,五不要以所谓“正能量”遮蔽自己心智;
科学求真,六不要客客气气说废话、含糊其辞说套话;
头脑风暴,七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谁先说话谁先死”;
学会学习,八不要把穿马甲拿文凭当作“有学问”;
大智若愚,九不要被环境内卷甘做“小聪明大傻瓜”;
保持成长,十不要将“吃老本”当“老辣成熟”标记!

以上“十不要”,一言以蔽之,最最要紧要命的,就是“一不要”——“开放心智,不要做睁眼瞎、长耳聋!”亮亮一根筋看不见、听不见、弄不懂的就是这个“一不要”,他一直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要要要”!

从他课群“噼里啪啦”的发言来看,他自始至终都一直沉浸在既有的存量(心智模式)中不能自拔,看似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根本没有“真正听见”进而弄懂对方说话的意思,对于整个课程的主旨主题主线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进入不到课堂老师引导的“话语情景”之中,一直在一根筋一门心思想着自己“心事”。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绩效与薪酬管理时,在PPT里展示了一张“三层四维关键绩薪战略管理框架图”,并以青啤作为案例解说了其中的“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导入落地思路,以及郭士纳当年在IBM力挽狂澜时如何基于“全面薪酬”概念导入实施他的“财务止血计划”并将之有效落地的……他“认真听了”可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听见”,以至于一直在课群中强调自己“愚钝”,真的“看不懂”它到底怎么在实际中“运用”……

对此,老师又在课群里提醒他说:亮亮脑门贼亮,又是搞技术的,智商不仅半点问题没有,而且很可能是“高智商”,关键在于“心智模式”锁定,导致“死机”了,这是长期潜移默化深入骨髓了的,要“开慧”很难,难就难在这里!这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怼”他的主要意思。

又说“我给亮亮画了一张西施美人图,亮亮拿到后一直在反复琢磨怎么才能把这张美人图直接导入自己的身上呢?”并提醒那位外班进群的好学上进王同学“要求李某人,你最好把四天的课在课群里再给我讲一遍好吗?而其他一些听了也白听的同学如亮亮,也一起起哄:是啊,讲讲,给我们讲讲啊!”实属“无厘头”瞎胡闹嘛!

结果呢?看到的是“鸡对鸭讲”、“驴头不对马嘴”、“自说自话”等一系列群聊囧态。

如果进一步看,这“相互听不懂话”甚至“彼此跷跷板回怼打嘴仗”囧态,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代代应试教育的“天之骄子”或曰“莘莘学子”,一根筋只把死记硬背的现成结论作为“考试敲门砖”,以至于加上“别有用心”的种种原因,使得我们一届届学生无不缺乏“基本逻辑思维”训练,从来没有“从抽象到具体演绎、从具体到抽象归纳”的上下贯通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实际中“一说话,上帝就发笑”——要么“就事论事”要么“强词夺理”,而不懂不会“就事论理”或“就理说事”。

更要命的是,在急功近利“权钱拜物教”、“机械唯物主义”一系列特色文化环境长期污染熏陶下,新老国人们往往把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之物(财物、钱物、人物)看得太真太重,而常常把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之理(常理、情理、真理)都看作是虚无缥缈毫无“用处”的瞎胡扯;学习只学就事论事直截了当的“有用术”,读书只读可以直接拷贝套用的“工具书”,而不知道“无用之用”、“读书为用有还无”的常识道理,不明白去除形而下的现象差异留下来的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质本真之大用真用。

MBA学员大多数不明白,已经工作数年乃至十余年了,“工作经验丰富”的她(他)们来大学堂“回炉”,自己最大的“软肋”和“诉求”,其实并非是将自己各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一说起来真可谓如数家珍的生活体验或工作经验在课堂上给老师或让一直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弄学问的所谓老师“就事论事”说一遍,而恰恰相反,是要学会通过“就事论理”(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就理说事”(从抽象到具体演绎)去提升自己“观察研究分析(条分缕析)问题”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这才是真正的“一通百通融会贯通”、才是货真价实的“真才实学学以致用”!

这是MBA课堂及课群交流的“基本矛盾”,是大学堂师生交流的“最大智障”,是造成要么“鸡对鸭讲”要么“自说自话”乃至“不欢而散”沟通囧态,在认知惯性、思维定势及心智模式层面表现出来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亮亮该得多少分?”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回答:如果通过这样“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开导,亮亮真正能够“茅塞顿开”地开悟,在接下来的课群讨论中,尤其是在递交结课作业的所谓“期末考试”环节,能够按照老师引导的“思想方法”有明显的“方向性边际”提高或调整,在把握课程主旨主题主线方面做到了“纲举目张”得要领,那么其成绩是有望能够达到优良乃至优秀(八九十分)等级的;如果一根筋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在“存量”上一直原地打转转,没有丁点“增量改变”或“边际学习效果”(上四天课与没上一个样),那么他就应该做好得“77分”(其梗可参见《分数真要命》https://libaoyuan.blogchina.com/651980454.html)的思想准备吧,只是事先警告:可不要到时候上门与老师打架讨分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