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引言:从生造新词“故事力”说起
一个女孩,在美国读完工商管理硕士,准备去面试前才知道,在美国面试要靠讲故事才有成功的机会,面试简历里的每一段经历都要能讲出个故事来。于是她沉下心来,为自己的简历挖掘出几个相关的小故事,才去参加面试,果然面试中就用到了,因为她准备充分,顺利被求职公司录用。这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讲好故事有这么大的效用。
这个女孩名叫高琳,“有意思教练"公司的CEO,她和先生林宏博建立了一套完善、专业、实用、有趣的故事力思维训练方法,打造了非常受欢迎的线上课程,成功帮助数万名学员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力”,并和先生一起就“如何打造故事力、讲好故事来为人生助力”著书立说,最后合作著就一本“学术畅销书”——《故事力》。
据说,高琳和林宏博有“英国工商管理博士”头衔。高琳是国际认证领导力教练、有意思教练的创始人,清华、北大等一线商学院客座讲师;林宏博是国际认证演讲教练、国内一线双语故事教练,各知名企业经理和明星专用演讲教练。他们所说的“故事力”,其实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只不过是为了传播效应故意牵强附会生造了一个术语罢了。
百度搜索,以“故事力”为名的有好几种中文版本,其实大都是以此为噱头瞎忽悠乱起哄而已,书匠不以为然,认为其实是“糟粕”,看其著、观其言、听其声,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故事力”的噱头上——此语不可学、此风不可涨!但是,关于“学管理要学会讲故事”的常识大理,我们倒是应该好好说道说道,把它说透才是!
02.从“宏观图景”说到“管理故事”

要说清楚这个“(组织)管理学常识”,必须回到书匠老本行“(国民)经济学”上说两句,否则没有“底气儿”。因此,很抱歉要把话题稍微扯远些,然后再扯回来。
书匠多年前,那时候还“很年轻”,三十郎光岁,地点是武昌蛇山脚下的“中南财大”校园,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摩拳擦掌,试图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架构下,煞有介事一本正经构思过一个“三种生产九大部类”的宏观图式(见上图)。在那里,如同这两位“英国工商管理博士”生造“故事力”一样,书匠比照着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农业”生造了两个与此相对应、“原生态”性质相类似的“产业”——人口生产领域中的“家庭业”与精神生产领域中的“文艺业”或称“文化娱乐业”,后来还在2006年出版《人本发展经济学》时还把它写在书中。
这里所说的“文艺业”或称“文化娱乐业”,如同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农业”,以及人口生产领域中的“家庭业”一样,它在精神生产领域的“产业性质”属于“原生态”或“基础性”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循序渐进演化发展的初始基础,其他“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都是在这样的“第一次产业”基础上扩展拓展发展起来的。
这是从宏观经济学视域看的“图景”,或者说是一种“宏观图画”或“宏大故事”;如果将之微观化,并放置在组织行为学、组织管理学的场景中,用一个个“情景故事”讲述出来,就是所谓“案例研究”中的“case”。
在英文中,case有多重含义,诸如:(1)事实、实情[He thought he had already solved the problem, but that was not the case.];事例、实例[Here is a case in point. ];(2)案件、诉讼、事实和论点[The case was tried last Wednesday.];(3)容器、框架;(4)病例、病症或患者;(5)个案、情景、故事。
组织管理学所谓“案例研究”中的“case”,其实就是指非常广义的个案、情景或故事。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其实就是因为“一群人凑在一起干事儿”形成的,个人行为集结成群体行为而后形成组织行为,由此耦合而成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case”;管理学就是要把组织中一个个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情景,通过抽象归纳总结,变成具象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case”,并且能够活灵活现地以“故事”(童话、寓言或典故)的形式讲述出来,让学习管理的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真真切切体会体悟得到。
这就是为什么“案例研究”在管理学界备受推崇的原因之所在,也是为什么说“学管理要学会听故事讲故事”的公开隐情;不过,如果推而广之向更形而上追溯抽象,我们就会看到,“学管理要学会讲故事”还有更一般的隐情在其中,那就是讲故事听故事乃人之“天赋才能”——是人都天生喜欢听故事、从小就喜欢听爸妈爷爷奶奶乃至幼儿园阿姨讲故事!
03.讲故事听故事乃人之天赋才能

所谓“故事”,就是人世间已经发生并能给后人以启迪的典型事件,是一种世代轮回反复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情景剧”,这些大都是后人后生后代人绕不过或迟早也要遇到的常态生活场景,并经年累月口口相传下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沉淀到族群文化基因里的,因而一代代人从咿呀学语起就本能性地“喜闻乐见”的。
“好故事”,如同经典内涵段子,一般都有着纯净化了的、既具象化又典型化的普遍生活场景,它往往有着无比清晰的主题主线,按照逻辑自洽、短小精美的理论及文本框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情节、结局结论等要素,以及让人们喜闻乐见且合乎语言规范的文本(文学)形式娓娓道来,讲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活常识或普适道理,并能够引发读者听者好奇心、感悟和共鸣。
例如,我们东土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典故成语,诸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掩耳盗铃、指鹿为马、杞人忧天、南柯一梦、庄周梦蝶等等,中东近邻的天方夜谭、盲人摸象等等,西土古希腊神话故事、圣经故事以及揭示中世纪教廷腐败的簿伽丘“十日谈”故事,还有妇孺皆知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安徒生式童话故事,都属于这样具有“经典内涵”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意义的好故事;甚至连当今借助移动数字化平台全球化传播的所谓“好莱坞大片”、“宝莱坞大片”如《阿凡达》、《阿育王》等,也不过大都是用蒙太奇电影艺术手法讲述的古希腊或古印度神话“故事”而已。
可以说,讲故事听故事是人之“天赋才能”。这种能力大小人与人间当然存在差异性,但一般而言,是不需要后天特别训练人天生下来就或多或少具备了的,是一种典型的“天赋才能”,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坐在麦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与一个文盲老太太“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着都市乡村肥皂剧,包括舶来品美剧韩剧,还不停地抹眼泪……”,似乎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文化娱乐方面的“听力”、欣赏能力,似乎是人与生俱来、天然具备了的。
04.管理学家大多都是讲故事高手

据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有一次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路人都好象没看见般匆匆而过,很长时间,盲人手中乞讨用的破盆子里还是没有一毛钱。拜伦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一句话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过路人纷纷伸出援助的手。“自幼失明,沿街乞讨”是事实,但它远不及用“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这个情景故事更有说服力,更能触动人心。
高琳和林宏博两位“英国工商管理博士”用这个故事或曰“段子”,为他们生造的“故事力”做脚注——“拜伦用一个只有一句话的小故事就巧妙的帮助了那位乞讨的盲人”。但是,不要以为讲故事说段子就是文学家或小说家的专利,其实很多管理学家,例如德鲁克、柯林斯等,也都是如簿伽丘那样的“内涵段子高手”,他们一个个也特别会讲段子、尤其内涵带色段子——不仅会“栩栩如生”、而且还“津津有味”!
例如上述有关拜伦的段子,其实还有一个“广告学版”,拿来说明“广告创意”或所谓“创新”的本质就是“旧要素、新组合”这个常识道理。大家知道,好莱坞是影视明星显示高超“创新”技艺的乐园,华尔街是金融家冒险创新的乐园。而在广告界,最富有创意的广告大师,都集中在了纽约的麦迪逊大街上了。这个“广告人帮乞丐做创意”的故事,书匠最初是在台湾广告专家樊志育在其《广告学原理》教科书看到的。后来把它拿来稍作加工,又转述到2010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要》(第186~197页)了,原文是这样的——
话说,在这条闻名遐尔的广告大街上,有一位广告人早上跑步锻炼身体,每天都看到街道旁爬着一位行乞者,面前放置一个牌子上书“我是瞎子”(I’m blind),但没发现他讨到什么钱,很是可怜。于是,出于怜悯,也是出于职业习惯,这位广告人就在乞丐面前的牌子做了一点改动。第二天早上他又去跑步,路过行乞者,发现他面前盒子里满当当的全是钱。你猜这位广告人是如何改动乞讨牌子的?他其实只在原来的“我是瞎子”(I’m blind)前面,加了同样简短的一句话,把它改为“春天来了,我是瞎子”(It’s spring, I’m blind),这样意外的“广告效果”就出来了:你看春天的景色多迷人啊,我是瞎子什么也看不见,多可怜!于是赢得众多路人的同情,乞数大增。你看,在旧句上添加一句,立马就出来新感觉、新效果。什么是创新?这就是创新!
1995年,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ker)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讲到,所谓企业家精神或才能,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对这些变化可能提供的创新机遇进行系统分析和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进行“创新科目”的修炼来获得,具体地说,就是学会系统检查和追踪七大变化领域所提供的创新机遇:(1)利用意外事件;(2)应对不协调;(3)满足程序需要;(4)适应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5)把握人口状况;(6)敏锐察觉民众认知态度的变化;关注新知识。为了具象化地说明怎么在现实情景中抓住这七大机遇,德鲁克用一个个“小故事”(Case)逐个做了栩栩如生的说明。
例如,说到“不协调”,是指事物的实际状态与人们认为“应该”的状态之间存在不一致、不合拍的情形;它往往是“旧规则或习俗”存在于一个业已变化的新程序之中,形成影响整个程序效率的“薄弱环节”。尽管每个组织成员都知道,但要么习以为常,要么熟视无睹,所以见怪不怪,通常没有人对此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不协调”一旦被提领出来,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如果能给出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案,创新便很易成功。为此德鲁克转述这样一个段子(小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创新点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话说,一位年轻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工作。他发现一个奇怪情况:每一单元训练组合,总有一个士兵什么也不干,站在大炮炮座旁边纹丝不动。军官不解,问其原因,说是训练规则一直就是这么规定的。回去查阅有关文献,军官才发现:原来这个角色是负责牵马缰绳的,现行训练条例是因循非机械化时代遗留下来的老规则。现在已经是全机械化操作了,大家仍然还不假思索地按习惯的老规则来进行训练。于是,这位军官重新检核既有训练规则,提出了一套适应机械化时代新情况的炮兵训练方案,受到上级军功嘉奖。
关于管理学家怎么讲“带色”的好故事,本专栏曾挂出来一篇名为《杜拉拉讲的哈佛案例》的博文(链接https://libaoyuan.blogchina.com/870345908.html)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搜索阅读,这里仅列出其中一则:
案情描述:女浴室起火,里面人乱作一团,赤裸身体往外跑,只见大街上白花花一大群。一老者大喊快捂住,众裸女突然醒悟,但身上要紧部位有三处,手忙脚乱捂不过来,不知所措。这时老者又大喊:捂脸就行,下面都一样!案例启示:“在特殊情況下,抓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
正如这两位“英国工商管理博士”所说,对于讲故事者来说,“故事能让别人透过你的实力,看到你的潜力”;“故事就像一根杠杆,能够撬动人,让别人心甘情愿听你的”。可以说,管理学家越会讲故事说明水平越高,或水平越高的管理学家越会讲故事。
05.结语:让自己成为会讲故事的“段子手”

书匠相信,“高手在民间”。现在网络上,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有些平时“潜水”关键时候一“露头”就语出惊人的“段子手”,其点评之高之妙,真是令书匠拍案叫绝!每每读到,往往不禁竖起大拇指,用过去黑白电影里耳熟能详的角色人物著名台词高喊——“高、高,就是高、真真高,高家庄的高!”
有人介绍两位“英国工商管理博士”的大作时举例说,有一个朋友脸盲,所以总认不清人,别人说他清高,见到熟人不怎么说话。他给朋友解释说:有一回,他爸从外地出差回来,刚一进家门,就很严肃地对他爸说:你是谁?你是怎么进来的?你怎么有我家钥匙?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不禁证明了自己确实盲脸,同时也以幽默的方式获得了他人的信任。
其实,“故事”的精髓,“讲故事”的要领,其实就是“情景”、“生活化场景感”的具象化呈现,给听者或读者以活灵活现的画面感。例如,在中美商会的一个圆桌会议上,在讨论产能过剩问题时,一个演讲嘉宾这样谈论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过剩的水泥有多少吨,你们或许没有什么概念,我这么说吧,如果用这些过剩的水泥来修高速公路,那么这条路可以绕地球四圈……这下子知道我们的水泥有多过剩了吧?!”
平日里在职场上,待人接物、待人处事,与其大讲道理,不如多讲故事,来得更有效。例如,求职面试场合,你可以通过活灵活现地说情景讲故事,讲述你曾经遇到过什么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情景故事”,来展示自己“很牛”有能力,从而获得外在的认同;用“我为什么做某事”的情景故事剖析自己想法和选择,向别人介绍你的做人准则、核心价值观和内在动力;用“今非昔比”的情景故事,让别人了解现在的你,以及你从过去到现在的成长历程。
韩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老是眼睛向上看,亦步亦趋跟随所谓“管理大师”学习讲故事,更要谦虚谨慎向民间高手特别是那些潜在你手机里的“段子手”,反复试错学习怎么妙语连珠“一语中的”说段子、风趣幽默“梗点迭出”写段子,让自己在日积月累反复试错中“锻炼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比管理学家更像管理学家”的段子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