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成功”在何处?
2022-05-10 13:39:48
  • 0
  • 0
  • 5

一、序言:大学堂微信学习课群“师徒对”引发的热门话题

在书匠特辟“京师人本修学园”及MBA“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微信课群,一位高徒分享了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的推介视频,并随即写了篇短文分享反馈,书匠批阅后点评道:

「短文主题聚焦主线清晰,除个别词句符号有笔误外,段落自然行文通顺文本整体规范,可见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非一日之功,在MBA学员中也属难能可贵很于少见。不过,此文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升华,例如是不是可以围绕“多元成功路,谦谦向上走”主题主线,先界定什么是(本来意义上或普世价值指向上的个人多元)“成功”(基于“天召”使命在既定社会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由心出发使内劲儿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好),以及在不同社会环境(体制模式)下“多元成功路”的相对差异及绝对意义(诸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再单一的路也是有弯道岔路口的”,等等),进而回复到眼前这个励志片美故事个案情景,归纳提炼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启迪意义(无论外部环境多么不堪或理想都是“相对的”而个人超越自我发奋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动因或决定性因素),以及这个“美故事”不适应“国色情”的特殊差异性(例如回答应试教育语境下“上北大清华或哈佛=成功人生或人生成功”的狭隘局限性等等)。如此这般再做一番努力,或许你的这篇“短文”就可以再上一层楼并著就成“大作”!再接再厉再试错看看?」

这位高徒还真不错,结课后不久很快递交了一篇题为《多元成功路 谦谦向上走》的反馈论文,并附注说明:「老师,职业生涯的论文我是想按照您的提示接着上次那篇作文写的,写着写着,不知道如何用写论文的方式或者话术来表达我要表达的,最后成了四不像。」书匠逐字逐句批阅后给出的总体评语是:

「文章试图直面现实困惑问题(考取名牌大学就是成功吗?),进而将之自下而上从“求学成功”到“求职成功”再到“求生成功”逐级提升到更上层的本质问题,追问“人生的意义-工作的价值-职业的选择-求学的诉求-成功的含义”等一连串德鲁克式问题,围绕“多元成功路,谦谦向上走”的主题主线,从电影《风雨哈佛路》说开去又说回来,作为一篇有学术韵味的影评文章,总体思路及努力方向是对头的。」

但是,这篇反馈文本的“作文”状态不尽人意,昨日凌晨本来想上手借助博客平台把她的大作从头到尾规整一遍的,没成想顺了个半截去搜索材料后回来,网页就莫名其妙刷新清零了,于是索性再百度整理了那篇“经典台词辑录”,并现身说法又谆谆教导高徒说:「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整理,也花去了数小时光阴,百度来材料一个个校对反反复复修改了几十次才把它弄完美了,这个“揉面”过程看起来很费事很费劲儿,但就练习写作而言这是“基本功”不能省,必须不厌其烦自得其乐反复试错训练日积月累增进,才能得心应手夯实基本的写作功底。」

不曾想高徒回复说:「谢谢老师费心教诲,我的能力还写不好这个多元成功路(毕竟您写了一本书)。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准备好如何看待成功,对我来说这个词没太大必要存在,或者没那么重要,为了完成而完成,最后乱成了一锅粥。」

看后,书匠又忍不住回道:「这就是问题症结及关键所在!做论文、写文章“科学求真”为本,自己都不相信为了应付差事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怎么读怎么信?!一定要把这种念头从内心深处连根拔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才能获得重生!腾空自我,方得增进!」

「相对于成功,我更倾向于成就,你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改变了什么,促进了什么,具体一点。我也不知道谁发明了成功,可能是那些没啥成就,又想自我安慰的人!」高徒解释说。

「这又陷于“概念术语之争”,不就是换个词表达嘛!一个意思,你把它定义成你自己理解的“成功”而后顺着这个话题讨论不就得了!看来还是“思想方法”、“心智模式”、“思维定势”的“心魔”问题!不一对一讨论了,还是在课群或修学园群里说有规模效益,你的困惑问题是百分之百同学同龄人的共同问题!」书匠叮嘱道。

「知道了老师,我的能力还没准备好这么大的题目,您都写了一本书,您容我好好自省一下,重新想一下结课作业,关于多元成功的话题,目前我的认知有局限性,我后期准备好了再续,这个不着急哈。」高徒无奈地解释说。

是啊,我们年轻的MBA 学员在职学习,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工作日忙工作、双休日忙上课,凌晨傍晚起早贪黑忙生活,还要挤出时间来应付做作业写论文,哪能像书匠你个“吃饱了撑的”糟老头,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就这么悠闲自得地摆弄文字?!

既然这样,那就“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就亲自捉刀,把这个话题再死劲扯扯拉开架势好好说道说道,看看到底能不能把它说到位、说透彻了?因为是“现身说法搞作文秀”,书匠自己得注意点遣词造句,尽量“正常表达”、“好好说话”,最大限度改掉一向“一拉一留长句串词顺口溜”的坏毛病,来完成这篇连环套连环嘴把嘴手把手作文秀”。

二、“风雨哈佛原态求生路”:基于自传畅销书目录复述的莉兹励志故事梗概

电影《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2003),是根据莉兹·默里 (Liz Murray)亲笔传记《破晓:关于宽容、生存和我的历程的——从流浪女到哈佛女》(Breaking Night: A Memoir of Forgiveness,Survival, and My Journey from Homeless to Harvard)真实故事改编的。

故事女主人公,名叫莉兹·默里(Liz Murray) ,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15岁莉丝便无家可归。 她在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日子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据书介广告语,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及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特别颁发的“无所畏惧奖”,更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搬上荧幕,该片获得第55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三项提名。 如今,莉丝在全球各地发表演说,以激励人们“跨越困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赋予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励志片,与传记文学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差异,但在“主题思想”上别无二致,尤其是在我们这篇评论文章的“书面形式”上,借用原著目录大致展示其“故事梗概”,大致说来也是合适的。

学院大道——我只有一张母亲的小相片,这张相片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折痕,在相片里,她微微地弯着腰坐着,胳膊放在膝盖上并支撑她的后背。

困惑之中——每当放学铃声响起,我都会第一个冲出教室,走在同学中间让我感到非常紧张,我穿着破烂的衣服,和他们格格不入,从他们看我的眼神我就知道。

海啸天气——电视上那些艾滋病人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脑海里,我记得有人说过,凡是得了艾滋病的人最终都会死掉,母亲会很快死去吗?我吓得瑟瑟发抖……

家庭解散——每次父母亲出去,我都不想和他们在一起,也从来不向他们解释原因,我经常偷偷出去,在福特汉姆大道漫无目的地走着,有时一个人在外面待到天亮。

无路可退——我现在可以想见父亲睡在收容院的一张小床上,身边的那些老人们一个个拖着残躯,胡须稀稀拉拉,他也在其中吗?为什么父亲出了事却不告诉我?

男孩子们——如果有人曾告诉过我们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许事情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流浪生活——无论我们多累,或者别人对我们的处境有多大偏见,每天我只是想熬过夜晚,直到太阳升起,这时一切可以重新开始,重新再来。

汽车旅馆——我们住进一家汽车旅馆,我们在那儿冲了这辈子最好的淋浴,我打开热水,调热,让它熨帖我的皮肤,皮肤泛起明亮的粉红色。

怀念珍珠——妈妈,我们的关系让我想起了珍珠是怎么长成的,人们只是看到珍珠是美丽的珍宝,但是从来没人意识到它们其实生于痛苦:它们成长的环境很艰苦,但被牡蛎紧紧地包裹着,是牡蛎让珍珠保全了自己。

选择希望——生活总是这样:一会儿所有东西都有意义,下一刻一切又都变了,人会生病,家人会离开,你的朋友会关闭曾对你敞开的那扇门;我坐在那里,经历过的那些快速的变化折磨着我,心里却没有悲伤;不知从哪里,也不知为什么,一种异样的感情偷偷地占据了悲伤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变得很糟糕,那么,它就可以变得更好。

打工生涯——我成功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不仅常挨饿,而且又没有暑假,我需要在冬天来临前储存粮食,省吃俭用,不管怎样,以备长久之需;我的确需要这样,我的目的就是要节约每一美元,等到入校学习不得外出工作时,我也能够度过那漫长的日子;第一次,我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走出贫民窟,离开那个我出生的地方,这就是我的起点和底线。

抓住机遇——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时刻准备着告诉你事情应是怎样的,什么事情是现实可行的,但同时我也体会到,其实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亲自去尝试了。

作者在最后归纳总结说,“不管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商务人员,不管是医生还是老师,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义。”

三、“丑小鸭变白天鹅”:传统西洋经典童话故事的当代青少年美陆演义版

这个名之为“风雨哈佛路”的励志故事,其主体主线“万变不离其宗”,实际上是大洋彼岸北美大陆乃至欧洲大陆人,千百年来都在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而又日久弥新讲述的,关于“丑小鸭怎么变成白天鹅”的传统经典西洋童话故事;其传记原著畅销书及其中译本,以及改编电影热播剧及其中文字幕译制片,之所以能够触动大洋两岸三地大陆百姓民众神经,一二十年经久不衰引发一波波群情激昂轰动效应,肯定自有它“得天独厚”的文化元素及其共鸣触发点。

从历史文化血脉传承来看,《风雨哈佛路》其人其传其励志故事,简直就是279年前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著名自传体童话故事《丑小鸭》的一部“仿作”,只不过是把“历史著名童话故事”翻版成了“现代青少年励志畅销书”或“好莱坞蒙太奇热播剧”,如此而已。

安徒生出生于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自幼家贫,父亲是鞋匠工,母亲是洗衣妇。他11岁时父亲逝世,生活更加困顿,14岁时告别家乡到哥本哈根,决心当一个艺术家,然而却坎坷不平、事与愿违。一直到17岁发表作品《尝试集》,24岁出版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成为畅销书,原本在饥饿中挣扎的安徒生才终于摆脱贫困。1831年,他开始跨越欧洲旅行,并终其一生做一个“即兴吟行诗人”,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童话创作。

1843年,在他最闷闷不乐的时候,通过创作《丑小鸭》作为其“生活的写照”,描写其童年及青少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抒发他对自己“贵族梦”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成就及精神安慰。最后,不仅如愿以偿摆脱了困境走出烦恼,而且一举在欧陆乃至全球引起轰动效应,正如故事最后一句所说:“在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连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幸福!”此著名童话故事写作背景,与眼前这位“哈佛美妞”莉兹·默里 (Liz Murray)亲笔传记及其改编电影的问世路径,何其相似!

纵览这位哈佛美妞的个人成长史,简直就是“一只天鹅蛋在鸭群中破壳后,因相貌怪异被鸭群鄙弃,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的改写版。

一枚天鹅蛋在鸭窠里被母鸭孵出后,因为长相与众不同而被大家当成丑小鸭,自从蛋壳里爬出后来便到处挨打,不是被排挤就是被讥笑,不仅在鸭群中是这样,在鸡群中也是这样,大家都要赶走这个可怜的丑小鸭,鸭儿们啄她,小鸡们打她,连喂鸡的女佣人也用脚踢她,于是她只好连夜飞过篱笆逃走了……她来到野鸭群,也不准许同异性野鸭比翼齐飞……在沼泽地里,她碰到两个调皮的公雁,被邀一起做候鸟出去碰碰运气,突然听到“啪啪”两声枪声,两只公雁落到芦苇里死了……她只好再次逃离沼泽地,来到一个农家小屋,因为不能像母鸡一样下蛋,也不能像小猫一样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而备受排挤……但是,丑小鸭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基于天然本能,她想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当看到一群美丽的天鹅展翅从寒冷地带飞向温暖的湖面时,她情不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冲动,毫不犹豫奋起直追天鹅群飞向蓝天,结果被天鹅认出并接纳,原来自己是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安徒生的《丑小鸭》故事说明: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保有“初心”不辱“使命”为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出身不好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天鹅总会飞向蓝天的”;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坚强面对,而别无选择。这与小莉兹自述的心路历程,也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四、“人生因不同而平等”:找到自我早早觉醒是人生跃升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出身不由己,人生属自己”,找到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丑小鸭变白天鹅”、“无家可归流浪女变成哈佛金凤凰”最为重要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如同”丑小鸭”从蛋壳里孵化一样,是生命细胞体自然选择的结果。作为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身不由己”别无选择的,对于我们所出身的家庭,或富贵如贾宝玉含着宝石生在故国大观园福窝里,或贫穷如“丑小鸭”小莉兹生在纽约大都市的贫民窟里,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直面现实接受,而不能得宠而娇幸灾乐祸或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关键是要找到”自我”,扪心自问发自内心深处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搞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同”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天生下来就是作为具体的、处于不同位置、不同起点的独一无二个体而存在,因此有很多不可比、也无需攀比的特殊性,正因为这种“相同”中的“不同”,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平等性。简言之,“人生而不同,因不同而平等”,关于“人人平等”的天赋权利意义就在于此。

当然,这种“自我认知”不是天生下来一开始就有的,往往需要一个在“摸爬滚打”中不断试错的艰难过程,才能逐渐“自我觉醒”。在这方面,人与人的差别往往是很大的,甚或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差别的话,或为什么人与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甚或有“人比人 气死人”一说,那主要差别或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从”自我意识”到“自我认知”,再到幡然醒悟的”自我觉醒”,是所有人在未成年阶段都必须经历的,这种”成长的烦恼”是人都概莫能外或早或晚、或长或短要遭遇的;差别就在于,有些人如“丑小鸭”小莉兹“因祸得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里里外外一把手”,在窘迫生活的高压下往往容易“早熟”,于是早早找到自我“背水一战”,很快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跃而起;而有些人,要么“因贫而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永远迷失在沼泽地里不能自拔,要么“富贵而娇”在骄奢淫逸中自甘堕落不断沉沦,甚至一辈子都找不到自我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于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过完莫名其妙的一辈。

因为糟糕的家庭环境,迫使小莉兹“向深处里观察”,使她“有幸看到所有的微小事务是如何最终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大事态的”,所以她“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从小不用上幼儿园跟着阿姨牙牙学语看《十万个为什么》,在苦难的生活中感同身受”干中学”她早早就知道“为什么”,这样并不能让她快乐,很多时候倒让她“觉得很难过”,但是她“总是勇于接受,总是勇于接受事实”,她发自内心深处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她唯一想要的就是一定要离开她所处的那个不堪环境。她何必要觉得自己可怜呢?!她知道“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并时时在回应自己的心声,“哦,我必须尽我所能,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丑小鸭”从鸡鸭群中逃出来,小莉兹15岁失去母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女,似乎一下子“长大成人了”明白了很多道理,她终于意识到“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没有了妈妈就没有了家”,她看到“人们死去,放到坑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没有意义,留下的就是一些行为的碎片,碎片和空气,那就是我们记得的东西”的残酷现实,她懂得了“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于此同时,在惊恐、悲观、逃避、谦卑和自我怀疑中,慢慢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之所,在温饱之余设身处地审视周遭环境以及别无选择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于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去“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我并主宰自己的命运,她觉得自己对“在广阔天地翱翔的期盼和向往”远远胜过对死亡威胁带来的恐惧。

“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她自信满满地如是说。

理想人人有,奋斗谁都会,但在逆境中固守理想坚持奋斗,尤其“小小年纪”就能够早早找到自我,并坚定不移锚定方向“活出人味”来,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多少人在逆境压力下急功近利而早早放弃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目标和方向,而“丑小鸭”小莉兹始终坚守内心操守的“使命”没有放弃,它最终不仅在困境中活了下来,并守望到了美好的明天和未来。

五、”做好自己人人都能成功”:不同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多元人生定位及选择路径

关于“成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基于不同的人生定位,各自会有截然不同的定义。在丛林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处于生态链高端的食肉动物,能狩猎捕食到低端的食草动物,就是”成功”;在埃及金字塔社会,“学而优则仕,人上人为本”,在千军万马的彼此竞争相互践踏中过得了独木桥,终于一级级攀爬到金字塔顶端,就是“成功”。

在动物庄园里,“鸡有鸡鸣,鸭有鸭语;鼠有鼠道,猫有锚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动物们,如雄吐绶鸡、母鸡、猫儿以及丑小鸭家族成员,它们各自基于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观念,歧视、嘲笑、排挤着丑小鸭,以为自己脚上有趾就“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在纽约贫民窟,小莉兹“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似乎在他们心目中,能够苟延残喘地活着就是“成功”。她“每天起床,看见世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她很好奇,“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她感到,“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睁大双眼去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局面”,她为“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我们称之为愤怒,对事物的整体视而不见,对于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视而不见”而感到惋惜。

应该承认,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新旧常态往往是,“理想虽然很丰满,现实确实很骨感”。但是,正因为有了这种张力,才使这个人类生存的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以及由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的各种机会、希望、刺激和风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骨感的现实”与“理想的现实”自始至终同源共生,“假恶丑”与”真善美”往往相辅相成相伴而行,就如同“具体有界的肉身”不难局限“无疆驰骋的灵魂”一样,“歧视自私仇恨”的残酷现实永远不难遮蔽“平等自由博爱”的人类文明指向,社会在与时俱进中必然有“愚昧落后”与“文明先进”的反差及落差,人生也会因各自有关“何去何从”的核心价值观选择而冰火两重天。

相对于一个愚昧落后的传统社会,一个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其现代、文明或进步,不在于没有“假恶丑”、没有“阴暗面”、没有“坏人坏事”、没有脏乱差的“贫民窟”、没有贪污腐败的“大庙堂”,而在于它能够给每个出污泥而不染、深陷囫囵而不甘做“丑小鸭”,每一个身处贫民窟而不甘沉沦的小莉兹们以获得重生的机会和希望,可以在制度安排、体制运行及长效机制上给她们随时随地提供基本救济、必要救助和给力帮助,使得她们能够纵身一跃而起跳出小池塘泥潭、得以奋起直追飞入“哈佛蓝天大海”,并如愿以偿地跻身进入“白天鹅群”自由自在展翅翱翔。

直面现实来看,即便是“丑小鸭”小莉兹所处的西方社会、纽约大都市,也不是岁月静好一片和谐美满的“人间天堂”,她的家庭也会“饥寒交迫”,她的学校也有“校园霸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有各种歧视、偏见、虚荣、冷漠、欺凌和不公,仅仅因为她“太特别”、“头上有虱子、身上有臭味”,被小伙伴们骂作“丑妖怪“,大家伙“看不惯”她,赶她、“啄”她、“用脚踢”她,嫌弃地让她“滚远些”,于是乎,“丑小鸭”小莉兹成了一个可怜的弃儿、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

就现代欧美西洋社会大环境来说,“自由平等博爱”已经成为大众共识,尤其基于基督教共同信仰,“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人们纷纷以文明内秀有修养绅士风度为荣,特别反对各种身份歧视,普遍认为固守上层贵族血统观念荒唐可笑、羡慕虚荣浮饰物欲生活方式滑稽无聊。在安徒生笔下,那只“有西班牙血统的肥胖老母鸭”,那只“趾高气扬”的锥吐穗鸡,都在现代社会慢慢销声匿迹,大家谁也不觉得它们是“这儿最有声望的人物”。

在这样具有文明指向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本是一枚天鹅蛋,不幸落到了鸭窝里”的丑小鸭,在“少不更事”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莫名自卑,因为她一出生便饱受了“难产”折磨并把母亲“累坏了”,但随着成长慢慢长大成人,她迟早会幡然醒悟“自我觉醒”的,因为“另一个世界”就在身边,不一样的哈佛大学堂情景“近在眼前”,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可以随时随地感同身受。

走进哈佛学堂的莉兹回忆说,“有时候我觉得世界外有一层外壳,我们所有人都生在这层壳之下,你能从壳里看到外面,但是你却出不去”。不过,对于生活在纽约贫民窟的小莉兹来说,这主要是一种”心理屏障”而非“物理高墙”,一旦“自我觉醒”在心智模式上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在“精神视野”上进入哈佛大学堂,其实可以说简直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一步之遥,不是“唾手可得”也是“手到擒拿”的举手之劳。这是小莉兹“不幸中的万幸”,换个地方她可能就没有那么走运了。

由于“井底之蛙、池塘之鸭”的认知局限,对于在一个数千年如一日都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忙着科举应试单通道攀爬阶梯上的人们来说,大家伙之所以热闹围观小莉兹的“风雨哈佛成功路”励志故事,并引起内心“震撼、”精神“共鸣”、群情“激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看到“哈佛”与“成功”两个敏感关键词并在二者之间直截了当划了等号,看着人家的“风雨哈佛路”做着自家孩子的“北大清华梦”,“以国人之心,度洋人之腹”,“墙外开花墙内香”,就如同“北京人在纽约”或“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人们纷纷“用纽约的月亮来圆自己的北京梦”,因此才”魂牵梦绕”把“噩梦连连”的黄粱美梦当作好事成双的“春梦”来做,嗨皮嗨皮自嗨皮……

如果没有必要而常态的社会慈善救助系统支持,没有“母鸭妈妈”David和Peter的庇护,没有“众鸭兄弟姐妹”闺蜜发小的帮助,被视为“低贱的异类”被冷落歧视饱受鸭啄鸡打,这个“丑小鸭”小莉兹在幼时能够不会被活活饿死或被“女佣人”踢死?!然而,“丑小鸭”自信“我很聪明,我会成功的”,她拒绝了“学习下蛋”不愿意跟着群鸭鹦鹉学舌“发出咪咪的叫声”,”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并且终于“飞过篱笆逃走了”,经过自强不息的努力“现在,我走进学堂,而纽约时报支付我学费”。

应该承认,“丑小鸭”小莉兹之所以能够离开可以维持温饱的“农家小屋”,独自漂泊在“深秋的原野”,熬过整个“漫长的冬天”,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振翘起飞,终于来到“天鹅聚集的花园”,终于发现自己原来是“美丽的鸟儿中最美丽的一只”,其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在于,她处在一个“人人都有做最好自己”的多元社会生态环境中,她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有”自主选择何去何从”的意识、条件和机会。

当然,“幸福的家庭大同小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可以说,“成功的人生千篇一律,不成功的人生各有各的失败遭遇”。社会平等不平等永远是相对的,个人基于各自的人生定位和成功定义,直面现实立足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扪心自问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并努力地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成功”。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能够成功”,并非一句不切实际的妄言胡说,也不是什么迷惑人心的丹氏鸡汤。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因此话必须说回来,如果主观内向审视“丑小鸭”小莉兹个人成长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超越大洋两岸三地特色文化局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无论社会环境差异有多大,“丑小鸭”要”成功”变成“白天鹅”,其最具根本决定性的内在因素还在于,她必须具备“天鹅蛋”的遗传基因,需要有”挣脱蛋壳束缚、爬出鸭窝小池塘”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生命力,具有发自内心对“新鲜空气和太阳光”的无限热爱,拥有发自肺腑对“白天鹅美丽生命状态”(哈佛大学堂莘莘学子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由衷渴望,这一切才是从根本上支撑她度过漫长而苦难的青涩岁月之原初精神动力。

六、结论:“多元成功路,谦谦向上走”是自觉升华人生境界的一种精神追求

人生而不同,因不同而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造化,都有各自来到这个世间需要完成的的“天召使命”,在基于市场经济与专业化分工的“自然拓展秩序”(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以各自的职业角色在各自的工作职位上“占有一席之地”,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方向感地“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人生”或”人生成功”。

这种”成功”,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是多样化而非大一统的,是纵向自我攀登的而非横向盲目攀比的;这种人生,是个体向内由心出发相对定义的而非群体向外绝对规定的,是各自放眼量各看眼对从容不迫的而非内卷着你死我活急功近利的,是自悟自觉自知自省的而非外在强制强行强迫强逼的;这种”成功人生”或“人生成功”,与其说是一种形而下具体物欲没完没了放纵的功利诉求,倒不如说是一种形而上源源不断升华自我心路历程的精神追求。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不仅是安徒生的人生写照,也是绝大多数出身贫寒、事业有成的人士早年心路历程及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个两百多年来历久弥新不断被人口口相传颂扬的著名童话故事,讲述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今天,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个风行大洋两岸欧美亚三地的当代少年版,就是眼前这部名曰《风雨哈佛路》的传记畅销书及热播励志片。同样,莉兹的故事所讲述的,不仅是这个八零后美妞的个人奋斗史,而是所有怀揣“梦想”(包括所谓“美国梦”及”中国梦”)的人们梦寐以求实现自我价值、孜孜以求追寻人生意义的“经典写真照”,是一以贯之清晰描述“多元成功路,谦谦向上走”人生新旧常态的典型代表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保安门卫日常履行公务要询问的三个具体问题,而是每个人终生都需要时时刻刻追问并回答的三个根本元问题。一个无可辩驳的显见事实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一个随机事件,就如同被万能的”上帝之手”随心所欲抛到哪里就是哪里,你在哪里降生由谁做你的父母完全“天注定”,甚至连“肉身”和“灵魂”都不属于你自己而是归属造物主的,属于你自己的就是这百十来年三万多天,在这期间怎么将上帝赋予你的灵肉很好地结合起来,怎么“做最好的自己”,这是由你自己”定义”并“说了算”的。

人与人之间,如果说有差别的话,仅仅就这点差别。虽然是“一点之差”,却属于“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的差异,具有无比强波的“蝴蝶效应”,这也是马太福音早就描述清楚了的——活着“有些人在天上,有些人在地下”,在世间往往“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以及死后“有人升天堂,有人下地狱”,其全部谜底也都聚集在这里!

“丑小鸭”莉兹的故事,之所以被东西方的人们津津乐道,除了作为“人类之中的类人”彼此“隔雾看花”的误读而外,相互作为“类人之上的人类”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就是这种作为心知肚明的“明眼人”、清清楚楚的“明白人”、看似难得糊涂其实大智若愚的“自知之明之贵”,这才是大家”所见略同”、“很少分歧”而都普遍看重看好的。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身出名门,要有方向感地活出“人味”来,我们都必须早早知道自己是谁,趁早具备这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自知之明之贵;当然,相对于大观园里的贾宝玉林妹妹们,在纽约贫民窟的“丑小鸭”小莉兹们,如果在步步紧逼的内卷困境高压逼迫下早早找到自我能够幡然醒悟”自我觉醒”,并能够不失时机抓住救命稻草“绝处逢生异军突起”来个“逆袭人生”,其看似”心灵鸡汤”其实的确“激动人心”的励志效应,是自不待言的。

一言以蔽之,如果非诡辩有逻辑地话分两头说,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类社会有“原始丛林矇昧”与“现代文明梦美”的基本指向差异,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也有“追求真善美”还是“偏好假恶丑”的何去何从选择,但无论现实社会大环境怎么“骨感”都是相对的,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不忘初心、不昧良心,不要忘我、不辱使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有方向感地活出“人味”来,则是绝对重要或最具根本决定性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