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折射出来的组织行为
2022-10-22 21:03:39
  • 0
  • 1
  • 20

对于一个“教书匠”来说,临近职业生涯末期,怎么处理自己的“藏书”,就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立遗嘱交代身后事的情形差不多,是一件万分纠结、无比凄凉、几多“于心不忍”甚或多少还有些“痛不欲生”的事情。

想当初,大约两千年前后,自己还感到“风华正茂”的时候,作为继承先生衣钵的“高徒”,从母校恩师钟契先生家里“搬藏书”,以及从中央财经大学老前辈刘宗时先生家里“搬书架”(因为书都“处理”掉了,但比书要金贵的书架扔了太可惜了),当时感觉自己离“处理藏书”这样的事情还远着呢……

谁知,弹指一挥间、世道轮回到眼前,现如今自己也“大限来临”事到临头了,不能不让人感叹,“人生如梦”岁月真是不饶人,“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登台,当初上场不念下场时,而今临到下场——谁又能逃避偷生啊!

(这是当年从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宗时老先生家搬回来的四个书架辗转搬了数次家至今依然在用放着舍不得丢弃的“藏书”)

随着“年事已高”,看看“大限将至”,越来越发愁我这办公隔间的“等身著作”何去何从?这情形,就像真的“死到临头”了应该怎么立遗嘱一样,让老朽无比纠结——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全都数字化了、人人都在时时刻刻摸手机的大时代,纸媒时代遗留下来的、被人们称作“书”的东西,似乎已经成了“老古董”,或者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让收废品的当废纸拉走吧?实实在在有些于心不忍;想送学生吧?感到到书匠自己这里已经“断子绝孙”了,书匠我辈很可能就是“最后一代”的读书人了,后无来者后继无人,甚至连当下的书匠自己,近年来都夜以继日摸手机不读书了,哪还有什么“读书的学生”啊?!

尤其是在大学堂,由于“应试教育”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路径依赖,像样的教科书对于学生来说,作为“有用之书”——应付考试、为拿学位的“工具书”,似乎还多少有点“用处”;而所谓“著作”,尤其像书匠近十年来撰写的这套《中国人本发展报告》系列绿皮书(2011年主题“人力资源强国之路”,2012年主题“企业用工之困”,2013年主题“民工生态”,2014年主题“走出低成本陷阱”,2015/16年主题“何以养老”,2017/18年主题“教育为什么”,2019年主题“医疗民生”,2021年主题“反贫困之路”)这样大而无当、似乎有些不着边际、试图回应所谓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报告,基本上是“无用之书”,或许只在撰写学位论文拿文凭时多少还有点“参考价值”吧?

多少年前,书匠对于所谓“学术型研究生”新生后来者早已不抱什么指望了,随把书匠生涯后期聚焦点主要放在了MBA学员上身,全力以赴豁出老命,几乎把所有正儿八经的时间、精力充沛的注意力都给了这些拖家带口在职学习者,平日里借助微信社交平台提供近乎24小时全天候零距离贴身服务,如此一天天过下去倒也不亦乐乎,给自己日渐怀疑、日趋倦怠的人生增添点不少“精神动力”,否则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打发余生了。

今日是MBA《组织行为学》第一天的课。数天前在课群中就第一时间分享了“教学指导书”、教学课件及影印版教科书,并随口告知学员说,去年在校园印制社装订的纸质版教科书还有几本,有“真想读书”的同学可以接个龙,还特别提醒说“价格很贵的”,想试图将“凑热闹”的非真读书者“吓退”……出乎意料的是,最后居然有三十多位同学“知难而上”,接龙要书。

于是书匠就想到办公隔间堆放的这套绿皮书,何不趁机把其中多余的样书“物尽其用”送给这些“爱读书”的青年人。于是今日一大早,让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生把其中几种,包括“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企业用工之困”、“民工生态”、“教育为什么”及“医疗民生”五个主题报告,与教科书一起搬运到教室,免费赠送分发给同学们。

去上课时,看到“绿油油”堆在书桌上一大堆,还特别笑着告诫同学们,书送出去了,你们最好费点劲搬回家,哪怕搬回家扔掉都可以,只要不当着我面把它们丢厕所就成,千万不能再给我搬回去哦!(求同学们了!)

谁知道傍晚下课,刚在办公隔间坐下来,就有个男生搬了一摞足有20来本绿皮书,愣生生给我还回来了,说这是多出来的,大家没人要了……我讪讪地说,不要就不要吧……这位同学走后,我上前查看,以为是五种系列不配套,可能有些多,重复了,谁知道不是这样的:他们单单把2013年的“民工生态”这本给退回来了,而这个系列的并不多,如果不是最少的话——这现象就有点意思了!

今天授课的主题是“组织行为学历史渊源及框架体系”。所谓“组织”,通俗地说,就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干事儿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性机构;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个人行为在特定文化环境下集结成为“组织行为”,其行为特征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去“条分缕析”,由此形成所谓三位一体的“理论架构”。

我们感兴趣的是,基于这个三位一体的组织行为学理论架构,能够对这个有趣现象给出一个自圆其说、有说服力的“理论解析”吗?为什么我们MBA学员单单对“民工生态”这个主题的绿皮书不感兴趣,宁可很费劲地让同学再把它搬回办公室还给老师,也不愿将它带回家摆在自己的书桌上,而且这些“行为倾向”不是一个两个同学的个人选择,而是数十位同学不约而同的“群体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组织行为”特征?

首先肯定的是,我们的MBA学员都是本科(或同等学力)的职场精英,肯定不是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虽然他们所在的企业有可能雇佣“农民工”,甚或自己的同事中也有非在编、不正式的或作为“劳务派遣人员”的“临时工”或“农民工”同事,但他们在骨子里肯定不会把彼此看作一个阶层、一个群体或“一类人”;按照传统“身份制”社会秩序,他们大都(至少自以为)属于“人上人”,而农民工兄弟应该属于“人下人”,如果与后者“同流合污”,肯定会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基于这样的认知或预设,一看见“民工生态”,第一反应或许就是,“这与我何干?!”“他们与我们不属于一类人,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我八竿子打不着吧”“这样一本写下等人的书抱回来放在自家的书架上是不是有碍观瞻啊?!”……这种具象化的情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丰富多彩、五味杂陈,你品、细细品,其中的组织经济行为、组织社会行为及组织政治行为特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里不便展开明说,希望学员们自己尝试着去解读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