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多感叹
2023-01-28 13:01:00
  • 0
  • 0
  • 0

人若总是不由自主怀旧,老喜欢给后生絮絮叨叨自己那年那月的陈芝麻烂谷子,说明“今非昔比“已老矣!

一九六五年五月份,当时书匠整三岁,伟大诗人三十八年后故地重游,自然是意气风发、感慨万千,并填词“水调歌头”一首《重上井冈山》,诗曰: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老人家的这番“人生感叹”,即便两年后发表在《诗刊》上,五岁的农村娃娃也是无从看到的,即便看到也会以为是涂鸦手纸肯定会用小手无知地捏成一团揉碎的,而把它作为“最高指示伟大诗篇”念念有词朗朗上口背诵的时候,也不过是当作语文课本有口无心死记硬背的,对其中的“人事天命”深刻寓意懵懂无知,根本没有什么“人性知觉”或“人生感觉”!

这种新老交替的“代际差异”,与当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而今带着儿孙回到自己曾经“青春无悔战斗”过的地方,虽然自个儿深情入戏很深地忆苦思甜感叹万千,大娘儿孙们却大都会嘻嘻哈哈,只不过感到好玩而已,其情景是一样样的。这种尴尬书匠也感同身受体验过,曾经数度一厢情愿地想带儿子回老家“故地重游”,猝不及防冷不丁就被一句“那是你的老家,与我无关!”冷酷无情地给呛了回去,只能独自伤感漠然无语自叹息……。

就这还是“死不改悔”、“记吃不记打”。兔岁大年破五第二日,不管人家情愿不情愿,又强令后生驱车,专门到自己不堪回首初涉教育职业生涯路的“故地”——洛阳工学院(而今改名“河南科技大学西苑校区”北院)——“重游”了一遭。

本来心想着,即便不能像当年伟大诗人重上井冈山时前呼后拥,给身边随从人员指指点点言说一番自己那艰难困苦的“当年”嘛,也得跟老爸一起走走不时给你说两嘴陈年往事总是可以的吧,谁知道这也是“痴心妄想”,人家后生根本不屑一顾没感觉,让可怜老爹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去“孤芳自赏”,悻悻然灰溜溜走了一圈。

凭着四十年前深刻心间的记忆,估摸着大致地理方位,摸索判断着此处肯定是自己当年的“故地”所在,于是走上前去,一道银色锁链式大门横亘在眼前,里面岗楼有两个穿制服的门卫把守,说没有“河南科技大学”工作证任何人不得入内!经过书匠好话抚慰软语求告了半天,这哥们儿还不错,终于“心软”法外开恩,将门打开个缝隙让书匠侧身得以入内。

于是乎,看着眼前这“物似人非”的景致,在“旧貌不再、新颜陌生”的故地静悄悄游走了一圈。当年的单身教工宿舍“拐角楼”、三层“西楼”现在已“旧楼换新楼”,只有那个红色大礼堂会议厅,依然以低矮的旧貌古色龟缩在原地没动。又四处看看走走停停,最后从后门进入当年机械工程系而今已换上“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招牌的主楼,从一楼摸索到二楼终于找到正在装修、里面如乡村茅坑的厕所里,哆哆嗦嗦撒了一泡尿,如狗尿做记号,也算是做个“故地重游”的留念吧。

当年后院的低矮附属工厂区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被高高的白色大陆所替代;大门前马路上,原来郁郁葱葱的两排法国梧桐树,而今也被削了脑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杵在那里,如同十三陵神道两旁的石柱兽雕,有一种肃穆萧瑟诡异气氛;与家属院门对门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附属医院” ,这个当年曾经挽救过书匠及二弟生命于一线,因而书匠感觉与它有着“生死之交”或曰“深厚革命感情”的所在,现在已经改名“洛阳东方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也都面目全非不认得故人了!

呜呼,模仿伟大诗人三十八年后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腔调,书匠老朽四十年后故地重游洛阳工学院,不管后生他人有无知觉感应,自己也填词一首,以自娱自乐自嗨皮一把,应该也是被允许的吧:

“久无凌云志,重游工学院。梦游来寻故地,旧貌冷漠颜。到处红色标语,主楼潺潺放水,马路梧桐残。过了锁链界,四处不许看。

病毒动,鹰犬奋,闹人寰。四十年头过去,弹指一挥间。又上五洋揽月,再下九天捉鳖,肆虐无忌惮。世上无鲜事,只要手握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