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望、吕尚。 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
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后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垂钓于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遇见西伯侯姬昌。
据说,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辅佐姬昌建立霸业的“首席智囊”。
此乃人们耳熟能详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典故缘起。
02.“兵家鼻祖、百家宗师”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他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灭商后受封于营丘(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 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
姬昌被囚禁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 。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后来,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姜子牙被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唐肃宗时期,追封姜子牙“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03.“意欲兴兵伐纣,观望气数尽否”

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yuè] ,右手握秉白旄[máo] 誓师,说:“苍兕[sì] 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
姜子牙准备兴兵伐纣,让人去朝歌探听虚实,探子回报说朝歌城现在民怨沸腾,满大街都骂纣王无道昏君。姜子牙帐下众将都说机不可失,纷纷请战伐纣,姜子牙却叹气说:“成汤气数未尽!”于是下令休兵。众将疑惑不解。
几年后,姜子牙再派人去朝歌打听。探子回来说朝歌城出奇地安静,骂纣王的声音几乎绝迹。子牙大喜:“这是好兆头,但时机还不成熟!”
再过几年,姜子牙再派人去朝歌城打听,探子回来报告说,现在朝歌城从上到下都称颂纣王的文治武功、英明神武、万寿无疆。姜子牙说:“成汤气数已尽,起兵伐纣!”子牙帐下众将都一头雾水。
04.“牧野决战,纣王自焚”

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 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