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通史86】周人青铜器风格:少纹饰而重文字
2025-05-03 17:17:28
  • 0
  • 0
  • 0

简单比对周原考古出土的甲骨文和晚商的甲骨文,就可以感受到其间的差异,尤其是熟练程度的差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周人学习、模仿商人「卜文」留下来的证据。

早周甲骨图

到安阳时代,商人的卜甲、卜骨上出现文字的比例甚高,有字是通例,无字是例外。早周的卜甲、卜骨却相反,卜文罕见。出土的大约一万七千片当中,只有一百多片上面有字,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周人卜文所用的字也很有限,和商人甲骨文上所发现的四千多字无法相提并论。

而周人卜文所用的每一个字,几乎都可以在商人的甲骨文中找到,显然不是周人自创的。不是因为新创草创所以简陋,而是因为刚开始学,学得还不够到位。

凤雏村考古范围甚广,挖掘范围中也出现许多青铜器,而且不是集中出现,分散在许多不同地方。这些青铜器可以很容易地归为两类:商文化风格的,以及不是商文化风格的。

凤雏村出土青铜器图

商文化风格的,可能是周人有意模仿铸造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有意思且重要的是,出现了非商文化风格的青铜器,代表周人已经在发展自身的风格。这意味着,要么他们已经拥有独立文化认同的自觉,要么他们运用青铜器的方式和认定青铜器的功能,已经和商人明显不同,所以无法继续沿用,必须有所变化与调整。

周人早期所铸的青铜器,有明白运用固定纹饰,如饕餮纹的。但没多久,青铜器上的纹饰就不断退化。很有可能是饕餮纹所象征的人与动物间的关系,不在周人的信仰里,也就不会用和商人同等的精力去维护饕餮纹的细密完整。商代青铜器上最醒目的纹饰,到了周人手中愈来愈敷衍,愈来愈形式化。

有些商青铜器中固定放在正面的纹饰,在周青铜器上就被放到不起眼的侧面。有些本来是大面积的纹饰,在周青铜器上只剩下盖子上的一小圈。更普遍的改变是,不管什么纹样都被简化,不再那么繁复了。

从铸造的角度看,周青铜器上的纹饰需要的工艺技术当然就降低了,整体铸造青铜器的人力与物力成本也随之降低。对周人来说,这些纹饰失去了超越、神圣的意义,他们自然不会再投注那么高的成本来予以表现。

再晚一点,再进一步,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就都几何化了,成为纯装饰性的线条,彻底丧失了让观者感到迷离、眩惑甚至幽微恐惧的效果。

商青铜器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类似眼睛的纹样,仿佛总有神秘的眼光从青铜器中投射出来——到西周中期就完全不见了。

周人青铜器的特殊之处,立即能让人注意到的重点,就是从形制和纹饰上移开,移到了青铜器所刻铸的文字上。文字愈来愈明显,出现在愈来愈醒目的位置,而且文字愈来愈长,占用的空间愈来愈大。还有,文字所诉说的内容愈来愈丰富,也愈来愈重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