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亲相爱大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是所有人理想美梦憧憬的。但古往今来无比悲催的悖论却是,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而且,往往理想来得越丰满而现实越是冷飕飕极其骨感。大家庭的诸多好处也是这样,丰满理想后面紧跟着一连串的骨感现实,让人在沸腾中无比窝火。
首先不言而喻,大家庭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吃“大锅饭”。记得小时候,每当在生产队吃大锅饭的时候,掌控“食堂管伙”大权的父亲往家里带回来一碗“大锅饭”,远远闻着气息都香喷喷地扑鼻,等如饥似渴吃到嘴里,那简直有种“香”得要晕死过去的感觉……从那时起,基于这样刻骨铭心的直接经验,书匠我就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结论:“大锅饭真香就是香!”特别是与现在这样“小家小灶”做出来的饭一比较,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就如同当年朱元璋老爷子做皇帝前后关于“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反差感觉,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没法相提并论哦。
但不幸的是,“大锅饭”遭遇最大的天敌就是“铁饭碗”。打个比方说,在大家都有大家都没有的“大家庭”中,面对一家老少拼死拼活挣来的十块钱家庭收入,这在老子那里“预算是硬约束的”,但对于有“此消彼长竞争关系”的兄弟五个来说,他们的“预算是软的而饭碗是铁的”,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乖觉的儿子是傻子,如果其中有一个如“三奸”向老子多要一块钱、多吃一口饭,按照“五个指头伸出来一般齐”的特色公平原则,其他兄弟四个也都会找出各种借口多要一块钱、多吃一口饭,如此这般“兄弟竞争”的结果,就是只有十块钱的粮食实际却发出了十五块钱、一年的大锅饭被一个季度的铁饭碗吃了个精光,于是这个大家庭经济状况就必然会出现问题——“需求膨胀”,如果死要控制“通货”不膨胀、保持物价“冷冻式稳定”,那要么“有钱买不到东西”大家干瞪眼,要么“排长队凭票供应”轮流吃饭,结果虽然“大锅饭真香就是香”,但必须“饥一顿饱一顿”地吃,甚至发生“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那样的大饥荒……这是当年我的经济学偶像樊纲先生,在他主笔的《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中,以铁的理论实证逻辑框架,有理有据言之凿凿证明了的。
其次傻儿子呆孙子都知道,大家庭还有个好处就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必须由“老爷子”说了算。记得小时候,每次吃饭,爷爷必须是头碗,而且一定要孙子我双手恭敬递上;平时家里家外,从姑姑嫁谁到串亲拜年,从出工干活到打扫庭院,都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只准全家人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步调一致秩序井然。而不像现在你们这样“小家小户”的,老子不像老子、儿子不像儿子,说话做事没大没小的,儿子起床睡觉颠倒黑白做老子的也不敢言语一声,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甚至孙子就是爷爷、爷爷就是孙子,或爷爷将孙子当爷爷、孙子把爷爷当孙子,总而言之,家里家外到处毫无头绪全是乱糟糟的。
但同样不幸的是,如此“大家庭”的好处,也有个“一言堂”的天敌紧紧跟上。回想当年我们赵村李氏大家庭,在爷爷极端变态强制管控下“一言堂”的结果就是,他一手包办的儿女婚姻、特别是几个姑姑没有一个是幸福的或都是大不幸的,一家老少酷似《红灯记》李铁梅家极致混乱——“奶奶不是亲奶奶,爹也不是亲爹”,但她家的“表叔”却“数也数不清”……原配奶奶跳井自尽,而爷爷呢?自己在外却老受人欺负,被人骂作“软骨头”、“怂囊包”,类似我万恶旧社会的国族同胞被东洋鬼子骂作“东亚病夫”一般,实在是屈辱至极难受得我“嗯嗯啊啊……”的,只能“呵呵,呵呵……”两声。
此外世人皆知,“大家庭”还有个好处就是大家能够一起“凑热闹”,四代五代同堂、儿孙重孙绕膝其乐融融。记得小时候,虽然“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有上顿没下顿、饥一顿饱一顿的,还经常因为争东西要吃喝挑肥拣瘦,与兄弟打架窝里斗,但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庭成十口或数十口人围坐在一起,你一筷子我一勺子,争先恐后吃得是热火朝天满头大汗的;特别是在生产队吃大锅饭的时候,必须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往嘴里吞乃至“倾倒”(“狼吞虎咽”这个词都不足以表达其情状),否则你一碗还没吃完别人三碗都已经下肚,如果那样不在肚子里饿死也得在心里感到亏死了……于是乎一辈子就落下个“穷饥饿嗓”的瞎毛病,直到现在吃饭都不会细嚼慢咽。
但不幸纷至沓来,“凑热闹”的天敌——“大呼隆”,也紧随其后。“大呼隆”,又名“大糊弄”,或“穷折腾”,就是说,一家老少从早到晚一年到头,老是被大家长老爷子拍脑袋式“想一出是一出”的临时决策折腾来折腾去的,一会儿把大食堂做饭屋子拆了建公共场所,一会儿又要求把茅坑填了盖成猪圈,又一会儿他老人家脑袋一热,要在院中间雄起一块飞地,一开始还深信不疑紧跟其后干得津津有味的,但时间一长受不了了……结果把大家折腾得晕头转向、死去活来的,简直分不清哪是东西哪方南北,最后一个个口吐白沫倒地而亡——不是饿死就是累死,总而言之窝窝囊囊不得好死。就这样,“大家都有大家都没有”的相亲相爱大家庭,一有个风吹草动的,立马变成“四分五裂相互构陷”的窝里斗大呼隆(糊弄)。
即将过去的是,公元二零一七年,宣统一百零九年,民国一百零六年,新华六十八年,那么,即将来临的,又是什么年岁呢?辞旧迎新、思昔想今,特别是书匠我辈近年来,随着年岁日渐衰老心思老往前跑,每每想起那年那月那般美好的“大家庭芳华岁月”,实在是令我辈怂人向往啊念念不忘……俱往矣?书匠我可以自信满满地告诉你:非也!眼见现如今举国上下又有构建“相亲相爱大家庭”的种种冒头迹象,我又按耐不住老不死的心情感到心旷神怡,不禁跃跃欲试地期待着无比骨感的“其乐融融大家庭”丰满理想快点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