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通史85】早周的宫室建筑特色
2025-05-03 16:52:11
  • 0
  • 0
  • 0

早周的考古,至今有了相当坚实的成就。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了完整的宫室基址,让我们得以还原当时的建筑配置。

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宫室基址显现了一个四合院,其空间运用形式和过去一两千年在中国北方流行的建筑形式没什么两样。

这个四合院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就连入门之处,都已经有了后来称为「树」的空间。

凤雏村出土的早周宫室基址,和过去考古出土的其他基址相比,除了布局特色外,还出现前所未见的地下排水系统。这意味着当时已经有成熟的规划与执行技术,知道如何在盖夯土地基时就留微坡,引导水由高往低流入排水系统里。

此外,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土坯砖。这是建筑材料上的突破,采用预先烧制好的砖,不完全用现场夯土。这里还发现了灰痕,那是以细砂调成砂浆,涂抹在屋墙表面的美化做法。

灰痕分布很广、很明显,也就是必须用掉大量细砂才能调出那么多砂浆。从量上判断,这些细砂可能不是天然的,不容易找到那么多的天然细砂。所以当时的周人很可能已经具备烧制石灰的技术,人工造出可以用来刷砂痕的细白砂粒。

更难得的是,这个遗址留有证据,让我们得以明了屋顶可能的铺设方式。他们是用苇条加草泥来铺设屋顶的。类似的屋顶,至今还可以在日本保存下来的老屋上看到。当然,日本的苇条屋顶工艺技术后来发展得极为讲究、极为细腻,早周宫室应该没有那么复杂,但材料运用的基本手法是一样的。

在这里,也发现了最早的陶瓦。陶瓦主要运用在房屋建筑的接缝处,这应该就是后来中国建筑普遍使用的「瓦当」的前身。和土坯砖一样,陶瓦数量不大,应属新发展的工法技术。烧陶除了用于陶瓦外,也用在前面提到的地下排水系统。在部分水路加上陶管,确保不让水渗漏进夯土里,影响夯土的强度与耐用度。

我们得到了明确证据,中国传统房舍建筑的起源来自周文化。传统建筑的分布与功能,从「树」到「塾」到「庭」到「堂」到「室」,前后两进与左右对称的安排,通通在这里了。周人在周原发迹之时,周朝尚未建立之前,就已经形成这种鲜明的风格。

惊人之处不在于这种形式出现得早,而在于后来延续时间之长。由此可以觇见周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周人创造文化价值延续性的特殊能力。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