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央视网微信公众号发表《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评论文章(其官方微博同步发布),由于其巨无霸式平台居高临下独一无二的扩散传播效应,一时间神速引爆“并非法外之地”的内陆互联网。
但同样因为你知道的原因,不管是微信还是微博,书匠都没了群聊朋友圈互动交流功能及张嘴发言权限,一气之下手机卸载了很多平台APP应用程序,以至于在四天后的今日,处于关禁闭状态而“孤陋寡闻”的书匠,才经由微信挚友私自分享而“欣闻”这则有关“央评「孔乙己」”的好消息。
对于书匠来说,之所以是“欣闻”,大致有这样几层意思,想告诉知友们。
首先,这“欣闻”是因为太过意外而导致的一种“欣喜若狂”情愫。
众所周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七十多年来,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代“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打从咿呀学语记事儿起,尤其是在中小学汉字语文课本的“朗朗读书声”中,“革命文艺旗手”鲁迅及其“革命文艺作品”,特别还是他在作品中煞费苦心塑造的人物,就作为“偶像”、“旗帜”、“标杆”或“典型代表”,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不仅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而且深入骨髓可谓刻骨铭心。
但曾几何时,与之有关的此类信息符号,居然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入到各大网络新媒体后台的“敏感词”检索序列之中,常常一不小心就因“过敏”不翼而飞,一来二去搞得书匠都患有一种“鲁迅焦虑症”,并曾博客撰文,严正声明“我与鲁迅不是一路人”,以便与他老人家大先生“划清界限”,以免莫名其妙受牵连。
现如今,作为党媒旗舰、官媒排头兵的“央视网”居然公开发文发视频,大张旗鼓谈鲁迅,公开评论他笔下的典型人物“孔乙己”,呼吁人们要“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这让书匠能不因意外而欣喜若狂吗?!
其次,这“欣闻”来自于央视网的“高平台、低姿态”,并由此衍生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动。
在书匠的印象里,影视播音员都是一本正经正襟危坐板着面孔字正腔圆念稿讲话的,尤其是每晚的新闻联播,前十分钟报告“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都很忙”,中十分钟播报“全国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很幸福”,后十分钟“境外敌对势力处于水深火热中”……当然,多少年书匠都不看电视了,这很可能是一种先入为主形成的“刻板印象”或“偏见”,对此是应该谦虚谨慎承认的。
但无论如何,高高在上处于“独尊”状态的央视,能够“居高临下”俯视俯瞰基层小青年们这些“芸芸众生”,关注他们或她们这些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或曰“当代孔乙己”们,因为找不到工作、买不起住房等原因而身陷“焦虑—羞耻—绝望”的闭环焦虑情绪之中……这种“平易近人”姿态,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种让人“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的“感人场景”,而制造这种场景本来也是多少年来央视轻车熟路手到擒拿擅长演出的好戏。
其三,这“欣闻”还来自于被自媒体误导后搜寻原文拜读而产生的些许宽慰。
书匠应该严肃批评一下,在“清网”运动波涛汹涌的现如今,一些自媒体作者确实有些不像话,只要党报官媒一发话,它们就条件反射性地一哄而上,在不看原文的情况下,往往先入为主甚至断章取义“发声”唱反调。
比如这次有关央视网评“孔乙己文学”的话题,很多自媒体作者根本没有仔细查阅人家官媒原文《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就根据其微博摘要的“片言只语”纷纷发表批评意见。
“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光看这段文字,确实给人一种错觉:不从市场行情、社会环境及公共治理等宏观视野去审视批评追究“当代孔乙己们”所面临的“骨感现实”之深层次制度性根源,而只从个人层面指责“当代孔乙己”们所穿的“长衫”,并谆谆教导青年人“脱掉长衫”、“放下心头枷锁”,“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心甘情愿“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如此这般灌输“心灵鸡汤”,难道就是你央视网角色功能定位及所要干的主要营生吗?!
不过通读了原文,应该承认评论员从视角到语气再到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系统客观”的,还是谈到了市场行情、社会环境及公共治理等宏观层面一些问题的,尽管这谈论依然本着“正面宣传为主”主旋律正能量而去,“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不能因此而“偏激”地指责人家“避重就轻”云云,毕竟我们是不可以“吹毛求疵”的嘛!
此外,这“欣闻”,多少还来自于一种“世道轮回、世事无常,梦幻历史、魔幻现实”的吊诡穿越感。
就这点而言,书匠感到,高高在上的央视网,好像被低低在下的小青年们“误导”了?这或许都是“平易近人”惹的祸,让人不能不联想到指斥并告诫“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的马保国大师……现在的小青年一个个都“鬼机灵”,作为“大师”的老前辈马保国们,还是应该“提高警惕”端着点好,注意与他们/她们保持点距离,否则不自量力套近乎,很容易被这些小家伙们忽悠得迷三道四的,到时候掉进阴沟里,他们/她们就一哄而散,不会去扶你一把的!
你想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什么时代的人?那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乃至“人吃人”的“万恶旧社会”啊!“革命文艺旗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塑造这么个“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的人物?就是为了揭露抨击这“万恶就社会”的“人上人吃人下人”之阴暗面,以便激发广大青年的“革命斗志”啊!这是我们中小学语文老师早就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属于考试的“标准答案”,而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答案”一路科举应试最终才穿上他那“长衫”的;对此,连百度百科都是这么介绍的——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现在可好,洋洋洒洒两千字的央视网评论文章,没有任何统计数字和实证根据,就轻飘飘一句“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再喊句空洞洞的口号“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就想敷衍了事蒙混过关,说服我们这些“鬼机灵”的小青年们——“时代不同了,未来有希望”,你忽悠谁呢?!
多少年来,一直大书特书津津乐道自己过往的“革命历史”,拍摄了那么多“血色浪漫”的横店神剧,但我们的一代代小青年从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今非昔比”……,他们在懵懵懂懂中似乎慢慢有所觉醒,越来越不好糊弄了……这显然是我们高大上的“央视网”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深入反思研究应对的新常态新课题!
话只能说到这里,点到为止!你懂的,拜拜了,知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