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装”
2023-03-25 07:11:24
  • 0
  • 0
  • 5

这里所说的“装”,显然是“假装”的装,也就是“伪装“的装,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着装”的装。不管怎么说,“装”都是与“做假”、“做伪”,多多少少脱不了干系的;即便是日常“着装”,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遮蔽丑陋的东西,至少是为了掩盖不愿示人的方面,所谓“隐私”是也。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人与人打交道,总是多多少少需要“装”的,老是没遮没拦赤裸裸也不是个事儿;日常中,或装点门面,或装模作样,该端着的时候还是要端着点的,老是随随便便嘻嘻哈哈没个正行,别人也是会说三道四的。换言之,人们日常抬手投足行为举止,都是介于“装”与“不装”之间某个平衡点上;对此,个人的平衡点、拿捏度或分寸感,也往往是很不一样的。

但是,总的来说,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与其社会成员日常行为“装的”程度,在概率意义上是高度负相关的,而且互为因果。

一般说来,越是“开放”的社会,“装的”程度就越低。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身份界限是不明显的,大家彼此彼此,谁也无需“装”,因为没那个必要嘛!你太“装“了反而不好,别人觉得你太做作,也就是人们日常糙语所说,叫“装逼”。常听俗夫骂人,“这孙子太装逼了!”如果翻译过来,用文质彬彬的话说,就是“这人太做作了!”换句话说,按照该社会日常人们习以为常的标准,他或她“装的”程度失去了平衡,太远离“不装”方向而太靠近“装的”一端了,因此让他人都觉得别别扭扭“怪怪的”,不骂你“装逼”或“装孙子”就不足以“平民愤”!

反之,越是“封闭”的社会,其成员越喜欢“装”、其行为举止越趋于“装”,乃至无人不装、无事无处不装、无时无刻不装,一来二去日积月累,装模作样走过场就成了人们积恶成习的新旧常态。在这样金字塔式等级森严的身份制社会中,人们日常行为在举手投足间,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涂脂抹粉、穿靴戴帽,怎么着装、如何出行,都需要“装”,通过“装”也只有通过“装”,来显示、才能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身份差异;“装”是常态,“装逼”、“装孙子”是新旧常态,如果一个人太“不装”或“不会装”,在这样“人言可畏”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另类”简直没法活,想活也活不好,甚或“活不如死”,就是“活受罪”!

显然,在现实中,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与其社会成员“装的”程度,也是互为因果的。因为这个社会太“封闭”,所以其成员一个个都学会了“装”;因为人人都不喜欢“装”,所以那个社会很“开放”。而且,越“装逼”越“封闭” ,越“封闭”越“装逼”,形成恶性循环;而一旦过了“临界点”,在开放中不装、在不装中开放,再想封闭装逼也难。

就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指向而言,还是让我们多开放、少封闭,多坦诚、少装逼,这样要好些。谁还不知道谁几斤几两,脱光了都彼此彼此一个个就那么个屌样,装什么呀装?!人人坦诚相见、坦诚相待多好啊!非要特么的装模作样装逼装孙子,那样假惺惺忸怩作态多累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